蒂尔加藤苏维埃战争纪念碑旅游攻略-蒂尔加藤苏维埃战争纪念碑必玩景点

知乎者也
蒂尔加藤苏维埃战争纪念碑

苏维埃战争纪念碑坐落于柏林的蒂尔加藤公园内,是柏林为数不多的纪念碑之一。纪念碑由前苏联建造,是为了纪念二战中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阵亡的80000多名苏联战士。

苏维埃战争纪念碑建造于1945年,在柏林被占领后不久,最开始的时候纪念碑站立在废墟中,公园建成后,纪念碑被茂密的树木包围。纪念碑的下方是雕塑柱廊,顶部站立着苏联战士的雕像,前面放置了两门ML-20火炮,两辆T-34坦克。雕塑的下方刻有斯拉夫字母,英姿飒爽的苏联士兵肩背战枪,眼睛眺望着远方,流露出必胜的信心。苏维埃战争纪念碑也是举办庆典的地方,每年五月八日的欧洲胜利日,敬献花圈的仪式就会举行,纪念那些为和平献身的伟大战士。

Soviet War Memorial (Tiergarten)

必去理由:柏林最有看头的纪念碑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柏林州 [Berlin]

景点所在城市:柏林 [Berlin]

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碑文敬读

2020年7月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四战四平意义重大,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上书写了壮丽史诗。鉴往知来,让我们通过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一起了解这段东北解放战争中浴血荣光的重要战事。

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北郊的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内,1989年建成。碑高31.3米,塔尖上四把尖刀呈V字形聚拢,象征四战四平的最后胜利。碑身镌刻着由彭真题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纪念碑塔基基座的四面,分别标注着四战四平敌我参战部队及主官序列,并记录着四战四平的光辉历史。碑文全文如下:

四平解放战(一战四平)

一九四六年三月,苏联红军自东北各地撤离回国,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独霸东北,派遣接收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并勾结伪满军警和土匪武装三千余人,窃据四平。为了粉碎国民党的阴谋,配合当时的国共和谈,中共中央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以第三师第十旅旅长钟伟担任指挥,以保安第一旅旅长马仁兴、辽西第二分区副司令员邓忠仁、第七纵队第十九旅副旅长杨尚儒担任副指挥,统一指挥第三师第十旅二十八团,第七纵队第五十六团和第五十九团、保安第一旅第一团、辽西第二分区第十六团和两个县大队,总兵力六千人。战斗从三月十七日早四时打响,经过十个小时激战,至下午二时结束。我军以伤亡二百余人的代价,共毙、伤俘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以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所部三千余人,一举歼灭了以日伪“铁石部队”和土匪武装为主的国民党守城之敌。缴获大小炮三十二门,机枪六十九挺,长短枪两千余支,汽车二十辆,马七百匹,以及其他部分军用物资,使四平获得解放。

一战四平的胜利,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四平市被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控制,从而有力地阻止了敌人的北进,这对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特别是对首先控制北满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平保卫战(二战四平)

国民党军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下旬,集中十一个师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路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首先占领四平、本溪,进而占领全东北。中共中央为了配合谈判斗争争取国内的和平和我党我军在东北的有利地位,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坚决扼守四平。毛泽东两次致电林彪“必须准备数万人的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出新局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自四月十八日开始,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之第七、第八、第十旅和独立旅,第七纵队第十九、二十旅,保安第一旅,第七师第二十旅,第三纵队第七、第八旅,保安第三旅,第三五九旅,辽西第二分区部队及炮兵旅一部,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统一指挥下,在四平地区英勇抗击国民党军十个师的进攻。敌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实施集团冲锋,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抗击,许多部队以近战和白刃格斗歼敌,一些阵地敌我数度易手,战况甚为惨烈。至五月十八日,由于国民党军占领塔子山并迂回四平东北,东北民主联军为摆脱被动,主动撤离四平。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共歼敌一万六千多人。东北民主联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八千余人。

四平保卫战是在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城市防御战,参战部队以人民军队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保卫了北满根据地,配合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争取了实现东北休战,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

一九四七年六月,东北民主联军为扩大夏季攻势的战果,决心以第一纵队、辽吉纵队、第六纵队第十七师和“东总”炮兵五个营等部,在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指挥下,对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等部发起攻坚作战。另以第二、第三、第四纵队,第六纵队主力和独立师等部共十七个师,在四平南北地区担任阻援。

六月十四日二十时,东北民主联军冒着倾盆大雨向四平发起总攻。攻城部队面对敌机的轮番轰炸扫射,英勇奋战,逐屋逐堡争夺。十九日,战役预备队第十七师全部投入战斗。至二十日夜攻占四平西城区,二十一日继续向东城区发起攻击。此时,查明四平守军并不是战前判断的一万八千人,而是三万五千人。二十三日,“东总”调整部署,将伤亡较大的第一纵队、辽吉纵队各两个师撤出休整和参加打援;以第六纵队全部投入战斗;攻城作战由第六纵队的司令员洪学智指挥。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攻城部队对东城区展开顽强攻击。后因国民党十个师分由长春、沈阳驰援,为另寻战机,攻城与阻援部队奉命于六月三十日撤出战斗。

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从运动战走向攻坚战的开始,我军付出了一万三千人的伤亡代价,辽吉纵队独立第一师师长马仁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役四平虽未攻克,但歼敌一万七千余人,也为我军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城市攻坚经验,对而后实施城市攻坚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平收复战(四战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彻底转为战略反攻,完全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野战军为发展冬季攻势作战的胜利,决心夺取战略要地四平。遂以第一、第三、第七纵队,独立第二师和“东总”炮兵四个团,在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指挥下,发起攻克四平作战。

三月十二日晨,参战部队对困守坚固设防的四平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等部发起攻击。炮兵首先发挥火力攻势,随着炮火向纵深延伸,主攻部队发起冲锋。第一纵队从西北、正北向城里突击,对敌实行迂回穿插,分割包围,把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打乱。同时第三纵队则由南向北压缩,形成南北钳形夹击。第七纵队由西南进行攻击,并于十四时与第一纵队会师中央大街。至十三日七时,全歼守敌,使得四平重获解放。此役共歼敌一万九千余人,缴获各种炮一百九十七门,轻重机枪四百六十一挺,各种枪九千六百八十八支,汽车八十五辆,骡马一千六百五十一匹以及大量军用物资。东北民主联军伤亡四千九百余人。

四平的解放,彻底割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长春到沈阳的联系,使长春守敌陷入孤立的困境,为东北我军发动辽沈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解放东北全境奠定了坚实基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于三月十五日致贺电“庆祝你们收复四平街及冬季攻势中歼敌八个整师并争取一个整师起义的伟大胜利”。

四战定乾坤。四平地处东北平原中部腹地,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作为“关东门户,九州通衢”的四平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先后四次血战四平,双方累计投入兵力40余万人,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东北民主联军三攻一守,歼灭国民党军队6.8万余人,其中尤以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和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最为激烈,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伤亡之重、影响之广,在东北战场是空前的。最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以总计伤亡近3万余人的代价,攻取了战略要地四平,为辽沈战役取得全胜拉开了序幕。

薪火永相传。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东北抗联的主要战斗地区,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坚决的斗争精神,这一特质在四战四平中得到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的参战部队中先后有数百个单位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各纵队、各师(旅)的表彰和嘉奖,数千名指战员战场立功。“辽吉功臣、四平名将”马仁兴、“不死的英雄”王西兰,还有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四战四平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但精神高地的力量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扬帆新程。这段浴血鏖战的烽火岁月,这篇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不仅深深镌刻在党史、军史中,更永远铭记于人民心中,成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朱巍 张丽

从胜利走向胜利——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碑文敬读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位于江苏省海安县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内。纪念碑碑身如一把直耸云霄的刺刀,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拼接砌成,拔地而起,直刺蓝天,象征着当年新四军指战员驰骋华中战场的那种英雄气概。碑高27米,“2、7”寓意“七战七捷”;碑基四周有7个几何形的坑穴,寓意新四军指战员在7个战场上留下的足迹;主碑四周是凹凸不平的喷砂地段,意指新四军指战员走过的崎岖、曲折、坎坷道路,也寓意战斗在河沟纵横、水网交错的里下河地区;级级升高的台阶,意指新四军从胜利走向胜利;主碑四周筑有7道錾假石挡土墙,寓意新四军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碑前两侧建有2只“祝酒杯”,意谓军民举杯同庆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在纪念碑碑墙上,刻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九个大字,内镶黄金,由原华中野战军第七战纵队政委姬鹏飞亲笔题写。碑文如下: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七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区司令汤恩伯(后为李默庵),指挥五个整编师、十五个旅共十二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率部在苏中地区进行自卫反击。从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连续七仗,仗仗胜利,歼敌五万三千余人,是谓苏中战役。当时人民解放军延安总部发言人称这一战役为“七战七捷”。战役的主要经过:第一战,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宣家堡泰兴战斗,我军先机制敌,歼敌三千余人;第二战,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如(皋)南战斗,我军远道奔袭,全歼敌一个师部,一个旅及另一旅的大部,共一万余人;第三战,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日海安战斗,我军在运动防御中,毙伤敌三千余人;第四战,八月十日至十一日李堡战斗,全歼守敌和援敌一个半旅,共九千余人;第五战,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丁堰、林梓战斗,我军插入敌后,全歼丁堰守敌交警总队五个大队和林梓守敌一个营,共三千余人;第六战,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邵伯战斗,我军以连续出击和白刃格斗,血战四昼夜,歼敌二千余人;第七战,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如(皋)黄(桥)路战斗,我军采取攻黄救邵战法,在运动战中歼敌两个半旅,共一万七千余人。我军参加此次战役的部队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第十纵队及华中军区第五旅、特务团、炮兵团共三万余人。苏中地方武装、民兵、人民群众参战和支前者有数十万人。我军伤亡一万余人。英烈战功,永垂不朽!苏中战役之所以获得大捷,主要是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参战军民同仇敌忾、勇猛顽强、以一当十、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之结果;军事指挥上的深谋远虑,机智灵活,英勇果断,亦是重要关键。战役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同志,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他和谭震林同志等对战役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立

碑文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文字简洁,阐述了苏中七战七捷的由来和主要经过: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面对进攻华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华中野战军同优势敌人连续进行七次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解放区总兵力的40%。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盛赞了这七次作战,称这一战役为“七战七捷”。

对国民党全面内战的反击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撕下和平的伪装,悍然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将进攻的重点直指毗邻上海、南京的苏皖解放区。他们纠集11个整编师、31个旅,共27万兵力,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方针,以淮北为重点,以淮阴、淮安为主要目标,发起全面进攻。7月,国民党首先以5个整编师、15个旅的兵力,由泰州至南通一线,向苏中地区扑来,企图一举消灭华中野战军。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根据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我军准备在国民党进攻后,出击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7月13日,中央军委致陈毅、张云逸等的电报中指示: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开展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的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连续作战,七战七捷

苏中战役分为两个阶段。7月13日至8月3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华野主力第一师、第六师和第七纵队于7月13日分头向宣家堡、泰兴城发起攻击(第一战),激战至15日拂晓,歼敌整编第八十三师十九旅大部,初战告捷。接着,华野主力转兵东向,直插如皋以南,经过18日、19日和20日3天激战,取得如南战斗(第二战)胜利,歼敌整编第四十九师师部、第二十六旅全部和第七十九旅大部。之后,华野将主力第一师、六师撤至海安东北地区休整。7月30日,国民党军以7个旅5万之众进攻海安。华野七纵3000余人在海安及外围地区实施运动防御,与敌连续奋战四昼夜,至8月2日战斗结束,歼敌3000余人,取得海安防御战(第三战)的胜利。

8月10日至27日为战役第二阶段。8月10、11日,华野主力突袭李堡(第四战),歼敌整编二十一师七旅全部和敌整编四十九师一〇五旅旅部以及三一四团。8月21日晚至8月22日,华野主力出其不意攻击丁堰、林梓(第五战),歼敌5个大队以及整编二十六旅残部一个营。在邵伯防御战(第六战)和如黄公路遭遇战(第七战)中,又歼敌第九十九旅、一八七旅全部以及七十九旅的一个团和整编二十五师2000余人。

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典范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华东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粟裕成功运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作战原则,显示出杰出的指挥艺术。根据战场矛盾的主次、轻重、缓急,一仗一仗地打,一个一个突破,以此来带动全局工作。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苏中战役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战略区首长电,通报粟裕、谭震林部的作战经验指出: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

蓝田县:参观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

6月30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在渭南市博物馆领导的带领之下,我们前往西安市蓝田县的葛牌镇,参观了这里的鄂豫陕苏维埃政府旧址葛牌镇纪念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葛牌镇位于秦岭北麓,古城西安的东南门户,南邻柞水县,东邻商州区。一条南北向的葛牌街贯穿古镇,街两侧古建筑密集,东侧溪水潺潺流过。2008年9月16日,葛牌镇革命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向南,漫步老街,店铺林立,游人众多。在道路的两侧,可以看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和中国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等。近年,经过修缮以后,这些旧址焕然一新,前方均竖立起“文保”单位碑。

在葛牌镇众多的革命旧址之中,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最显眼,坐西朝东,庄严肃穆。1997年,在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基础上,修建起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亲笔题写馆名。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迎面是一座四合院,正房的台阶下摆放着一门大炮。这里原本是葛牌镇的“逢原和”商号和“全新智”中药铺,后来成为伪乡公所的驻地。

1935年2月初,在徐宝珊、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进入陕西,在葛牌镇全部歼灭敌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

这座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充分利用四合院内的建筑,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分别介绍了中华苏维埃的基本情况、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过程和蓝田县革命斗争的历史。

这里还收藏有珍贵的34件近现代文物,包括轻机枪、步枪、老式电话机、铜火盆、铁铃、大刀、松油灯、手雷、太师椅、红军鞋等。其中,三级文物17件,见证革命历史。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又进行了文公岭和袁家沟口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随后,红二十五军组织贫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同时,颁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将横行乡里和垄断市场的恶霸予以处决。

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创建鄂豫陕苏区以来的工作,选举徐宝珊、吴焕先、戴季英、程子华、徐海东为省委委员。不久之后,红二十五军离开葛牌镇,南下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等地。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是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长征途中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也是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政权。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却发展壮大了鄂豫陕边的革命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川陕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