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神墩遗址旅游攻略-南神墩遗址必玩景点

白小白
南神墩遗址

南神墩遗址位于沂南县经济开发区南神墩村东,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南神墩遗址是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神秘的仁兴南诏黑城遗址

南诏黑城遗址位于仁兴镇 西南4公里的古城村委会往西1公里的一个缓坡农田上,仁兴镇是云南武定狮山4A景区到禄丰4A景区恐龙谷必经之路,在旁边的碧城镇还有明代开发至今仍然使用,声誉省内外的罗次温泉城。

南诏黑城遗址是距今1250年前唐代地方政权南诏国时代建造的一座城池,原名黑城,因黑城遗址四面有水环绕,当地的人们称为“水城”。  

现存的黑城遗址由城墙,东、西门缺口、城内水田、护城河组成。城墙系用土夯筑而成,残高5米,残宽5至8米,东西长175米,南北宽205米,在东、南、西三方的城墙上均有向外凸出的墙体。北面有80米一段城墙被挖平与城内开为水田,其余均完好,城墙周长967.5米。护城河宽约15米,现东、南、西三面有护城河,河中有积水,深约1.5米,故被称为“水城”。据测黑城城池占地78亩,其中城墙占地10亩,护城河占地12亩。城内现为一片水田,约合56亩。东城墙的南段上现有一座土主庙,是当地群众叩拜神灵的地方。

据黑城原貌推测考证,旧时黑城应由城、池、市和城墙上的建筑物组成。城由城墙和四个凸出的墙体、体门组成,城墙之上建有城门楼、箭楼、土主庙、池由四周护城河组成,东、西、北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市由城中的街、巷、官衙、仓库、民居组成。黑城是一座按中国古代传统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典型城池。《辞海》对城池的解释是:“城谓城垣,池谓城河。旧时都邑四周有城垣及护城河。以资防守。”黑城是一座由城、池、市组成的标准城市。其主要功能是抵抗外来的武力进攻,用于军事防御。用土夯筑成高墙,沿城四周挖有比人深的护城河,并引长流水灌入。在东、西、北三方开有城门,城门上各建有城门楼。在南、西、北凸出的城墙上建有3座箭楼。在东凸出部位建有一座土主庙。在周长967.5米的城墙上共建有7座建筑物,其中:3座城门楼、3座箭楼、1座土主庙。在城墙两边的沿口上均筑有城堞,形成凸凹的城墙口。在城内的市上,建有形成十字的4条主街道,在南边没有开城门的城墙下,建有官衙,在西南角上建有仓库,贮备粮食,在城中建有水井一口。城中多数是南诏王的亲戚,属于奴隶主贵族世家,他们在街上建的房屋全是“重屋制如蛛网”的民居。李姓王妃娘家的直系亲属住的则是豪宅大院。

南诏黑城有重大的文物、历史、军事、城池的价值。 一是 文物价值。南诏国的一世王阁罗凤在位31年(748~779年)中,正处于王权扩张,疆域扩大的高峰时期,为巩固已得到的王权和加强对扩大疆域各部落的统治。他致力于兴建或扩建一些城镇,致使云南境内的城池建设有历史性的重大进展。故《南诏德化碑》中特将他“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的城池建设一事例为他的重大政绩之一。现存黑城与同时期修筑的基本消失的8座城(如大理的大厘城 、太和城、昆明拓东城等)相比,命运要强得多;与附近同时期的2座遗址(禄丰碧城遗址、赤城遗址)相比,命运更好。黑城能使我们量出他的周长、高度和厚度;黑城在经历了风吹雨打后的今天,有人来问津,政府依法保护,2005年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在保护中开发它,大力宣传它。因为,黑城能向当代的考古学者和旅游观光者展示一个南诏时期城池的原貌,它的文物重大价值就在于此。二是历史价值。黑城的建立和南诏与独锦蛮联姻结盟直接有因果关系。在近百年中南诏王先后三次娶独锦蛮女为妻为妃,这是南诏国史上的一段重大历史。若要写成演义,可编出数十万字的一本传奇。三是军事价值。黑城遗址还保存着原来的古貌原样,在四面城墙体上均有向外凸出的部位。这种凸出的部位可增强军事防御力量。按四方城墙计算,该城周长为967.5米,也就是说黑城的防御战线长967.55米,因其四面均有凸出部位,凸出部位又形成三方,若以凸出的三面共长50米计算,凸出的总长为200米,这就是说黑城的防御战线增加200米,这就增强了对外来侵犯者的射杀力量。四是城池价值。黑城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是一个最标准、最规范、最典型的中国古城池。这种构筑风貌在全省乃至全国,尤在现代化进程中实属罕见。黑城向当代人展示了一座由城和池组成的中国最原始的古代城池;黑城是一座端方四正,又在四方上又有凸出部位的不规则的城池。这种以军事防御为主而构筑的城池,其造型独具特色,和南诏同时期修建的城镇相比,其构筑网络也是独树一帜。如南诏的都城大理太和城遗址考证为只有南、北两道土夯城墙,因倚山旁水而建,太和城中的金刚城即太和城内的一个小城,它是公元747年增修太和城时修筑的一座不规则的圆形城,和太和城北城墙西端相连结,位于佛顶峰上,也是用土夯筑而成。独锦蛮首领李负蓝被任命为大将军去守卫的勃弄川城,现称为白崖城,是一座“不规则圆形”的城。黑城四面均有城墙,是一座近正方形的城池,与其相比,黑城的城池价值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探访仪征古迹之陈集神墩遗址

位于仪征市陈集镇丁桥村高塘组的神墩遗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仪征博物馆不仅有神墩出土文物展出,还有神墩古代先民生活的复原场景。单独设置场景的,在博物馆里只有两处,一头一尾,神墩是头,十二圩是尾。

【仪征博物馆神墩生活场景】

【仪征博物馆藏神墩麋鹿骨戈】

我一直想去神墩遗址看看,正好仪征电视台约拍我探访专题片,2019年10月17日,我和仪征市融媒体中心(2019年7月电视台与报社合并成立融媒体中心)民生部主任王鹏、记者黄兆成、主持人戴海云和三位摄像师一行,上午去了新城镇西的地藏寺、新城镇官胜村许井组的小王屋山居遗址,下午先去了陈集地藏寺,然后在陈集镇文化站徐德勇站长和丁桥村妇联主席李丹丹的带领下,去了神墩遗址。

神墩位于丁桥村村部的东边,需要向东横穿泗大线公路(S125),走过100米水泥路后,继续向东走砂石路,秋高气爽的日子,沿途有不少芦苇花,在蓝天白云和金色水稻映衬下,煞是美丽,心情大好。约步行500米后,砂石路与河塘交汇,河边有一通文保碑,书曰: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神墩遗址 (年代:西周-春秋)江苏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仪征市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

该碑背面有文字说明:“神墩遗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至春秋时代聚落遗址,现存面积1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压厚达6米多,地表可见夹砂红陶、几何印纹硬陶、黑皮陶等残片。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464平方米,发现一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规模红烧土建筑居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为研究仪征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实物佐证”。

【神墩省保碑】

然而文保碑旁边并没有什么土墩山丘,后面倒是有一个大水塘,我们都很失望,猜说,大概挖土探方或者取土建房啥的,把神墩挖掉了吧?山体被挖掉变成水塘的案例仪征到是不缺,比如小铜山、二亭山,都变成了塘。

文保碑以东约150米有房子,我们前去找老乡问问情况,这里只有两三户,有位老者在焉。我们请教他神墩的事情,老者说,我带你们去看,给你们讲!他指着屋后的一片林子说,这就是神墩!

我们说看不出墩子的样子啊,他说,这里看不出来,要到神墩的东北方向,才能看出山形。于是我们沿着小路,经过一座小桥,来到东北方向,果然看出山形来了。

【神墩远景 面向镜头者为主持人戴海云】

【神墩位置图】

这位老乡名叫陆德朝,今年85岁,丁桥村高塘组本地人,他带着我们进入林子深处,走过一处闸桥,抓着杂树上坡,来到了神墩顶部的平坦处,这里也有一通文保碑,是1987年10月仪征市人民政府所立“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 神墩古遗址”碑,才三十年过去,碑上的字居然也有些模糊了。

【神墩市保碑】

神墩隐藏的古文化遗存是怎么被发现的呢?陆德朝告诉我们,1975年搞水利建设,从陈集南下丁桥折向东的高塘坝河,是整治对象。原本这条河是绕过神墩北的,发大水时弯曲河道行洪不畅,往往淹没农田,因此决定切开神墩山体开一条直线河道,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陶片,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水利工程也未停止,如期完工,新开河道上建有三孔闸桥一座。

【劈开神墩的新河闸桥】

陆德朝还说,1995年夏天,南京考古队来勘探,他是经常到现场去玩的,专家指给他看,这是古人一排房子的地基,这里是隔间,这里是锅台,这个墙是用泥巴掺草烧过的,并让他以后注意告诉村民不要破坏这里。

西周距今三四千年,过于久远,相关地方志里没有神墩的记载,大家饶有兴趣地听陆德朝神侃灵异故事,比如晚上远远地望见神墩通亮、甚至以为失火了,村民赶来灭火啦;开新河破了风水,神灵不再保佑村民,借不到锅碗瓢盆桌椅板凳啦,博大家一乐。

【笔者与陆德朝】

离开神墩与陆德朝告别,他自谦说,乱讲一气,老啦!我说,您无论精神还是身体,看起来都很健康,活到一百岁没有问题!

回到省保碑,大家都疑惑这个碑为啥要设置在离神墩这么远的地方,害得我们瞎猜,以为神墩已经被挖掉了呢。大家兴致勃勃地在省保碑合影。

【合影】

对神墩的权威解读,要看发掘报告。

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神墩进行了发掘,《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仪征神墩遗址发掘有重要发现》:神墩遗址位于长江北岸的仪征市陈集乡丁桥村,地处蜀岗丘陵地带。遗址位于一台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倾斜。遗址的北、东、西三面有河道及水塘环绕,现存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北侧最高处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发掘活动揭露遗址面积464平方米,发现一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规模红烧土建筑居址,出土大量夹砂红陶、几何纹硬陶、黑皮陶、红烧土块、麋鹿骨戈、磨制石器等,地层中陶片等包含物较为丰富,上层文化层以夹砂灰褐陶、泥质红褐陶占多数,下层文化层中泥质黑皮陶明显增多,器型有鬲、豆、罐等。

【仪征博物馆藏神墩出土文物】

发掘出分布范围大、保存相对完整的红烧土建筑基址和相互叠压的一些房址,可以辨识的有1002、1003、1004和2001、2002五处房基,相对完整的是1004号房址,保存有3个开间,西侧隔间残存有西、南、东三面墙体,推算其室内面积应在4*2.2平方米以上;中部隔间残存东西两道墙,面积约在4*3平方米以上;东侧隔间残存西、南墙及少部分东墙,室内面积约在4*5.5平方米以上。

【1004号房基】

文章指出,神墩是历年来在江苏宁镇及周围地区商周时代考古中少见的保存较完整的聚落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周代聚落遗址,文化面貌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别于以往在宁镇地区和太湖地区的一些发现。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填补这一地区以往工作的空白,建立当地周代文化序列和标尺,对了解该地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面貌、在更大的范围内搞清长江两岸文化的异同及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物报》书影】

仪征境内的商周遗址比较多,博物馆主办的《仪征文博》第一期刊登的李久海、曹骏《仪征商周遗址调查报告》一文,列举了九处遗址,除本文所记陈集神墩外,还有位于真州镇的甘草山、荷叶地、赵墩、曹家山,位于新城镇的虎山、磨盘山、永庵和位于新集镇的郭山。这充分说明,仪征古长江北岸蜀冈之上及其以北地区,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存繁衍,这里是非常适合人居的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看作者巫晨简介

南京大学暑期实践小分队实地考察南莫镇青墩遗址

【江苏消息】8月13日,南京大学海安暑期实践小分队来到南莫镇青墩遗址参观考察,对青墩文化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南京大学海安暑期实践小分队(青墩实地考察团)是南京大学校级重点提名团队,成员大多为海安籍南大学生。暑假期间,他们将对家乡的青墩遗址进行寻访调查,向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眼中的青墩,全方面了解青墩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特色、民风民俗等,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站在非官方的立场拍摄宣传视频,借助媒体,把青墩文化向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青墩文化,了解新石器文化,进而达到更好保护它们的目的。

当天,南大学生们实地考察了青墩遗址及周边环境,并走进青墩护国古寺,观看青墩遗址图片展,听取凤凰庄、血子树等有关传说。同学们还参观了建设中的青墩遗址博物馆,跟随当地文化艺人学“唱凤凰”,并走上青墩东桥,感受青墩自然风光,详细了解青墩遗址的历史由来、地理分布、当前现状、未来发展与规划等。他们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也是一次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机会,将借此次机会深入挖掘家乡文化,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以及新石器时期历史知识的了解。(供稿:谢立平)

责编:汤志星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