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寺旅游攻略-象耳寺必玩景点

旅游达人
象耳寺

象耳寺坐落于彭山县城东十五公里的象耳山谷中,群山环抱,竹海浓荫,松柏蓊郁。寺院规模宏大,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众多仙神,顶礼朝拜者络绎不绝。现任主持昌泉大师领众师徒及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居士在象耳寺中修佛参禅,寺内常年经声朗朗、乐音悠悠。

象耳寺原名大圣寺,建于南北朝,唐宋时期达于鼎盛,有九楼十八殿,大小房间三千余间,上千僧众相见不相识,“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据唐道量大师《续高僧传》和明如惺大师《大明高僧传》记载,象耳寺高僧辈出,隋有法泰、唐有道会、南宋有圆觉大师,皆德行高超,学问文章过人。今象耳寺斑竹林中历代高僧墓塔成林,清代著名高僧大耳和尚墓也在其中。唐三藏法师玄奘十七岁时来到四川,入住大圣寺,拜当时大圣寺的一代大师道会(公元579—649年)为师,潜心修习大乘佛教三年,对其佛学修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藏法师年满二十,即于武德五年(公元623年)于川西大圣寺受具,二十一岁时,坚定了西行取经的志向并付诸实施。唐武则天当政时,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开凿佛像,在此时期,大圣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唐以后佛教在我国宗教界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圣寺因而香火旺盛,特别是南宋时又出了一位知名高僧——圆觉大师,他不但道行高深,而且文学书画都有较高的造诣。

作为历史名寺的象耳寺在聚集了众多僧侣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与遗产。今寺后环山有唐代摩崖石刻31龛,计大小佛像1104尊,虽年代久远,风化严重,但仍可窥其当年宏伟概貌。特别是寺右山岩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庄严美妙,色调柔和,背面石龛上的云彩、水纹、游龙还可明显分辨,不失为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因唐时大圣寺是川西名寺,加之高僧辈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观览之圣地。明代大家曹学全、林茂之《蜀中广记》及《蜀中名胜记》载有唐大诗人李白少时曾来此读书。现存有李白读书台、磨针溪、洗砚池等胜迹,还有李白夜留题:“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凝如濯魄于冰壶也”(见《舆地·碑目》)的清新题辞。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载:“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

,适过一溪逢老妪磨铁杵,白问:“何为?”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妪自言武胜。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铁杵磨针”一典故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前蜀王建时谏大夫、哲学家杜宾圣来此游览时,就题诗追念清莲居士的高洁情怀——“山中尤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至今寺周、湖畔尚存历代留题二十七幅。明眉州太守许仁诗云:“万仞青山势欲催,秋岚晴锁读书台。山灵好似长呵护,有待仙才又再来”。清什邡令胡德琳咏:“顽铁磨成钺,石乳滴成溜。濯魄向冰壶,花乡满襟袖。仙人犹读书,废学嗟余陋。”

象耳寺气势磅礴,地灵人杰。八百寿星彭祖家宅于此,至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象耳寺所在的象耳村和其周的歇马村现有百岁老人3人,年寿最高者为107岁。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为灵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传世尊释伽牟尼的母亲曾梦六牙象而如怀生释伽牟尼,故佛教又称象教,佛法又名象法,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选址于此的主要依据之一。象耳寺 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陆要津,是由川南嘉定到成都的必经之路,往返便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关子口为当时古战场之一。《通鉴》说“后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赵云由外江取犍为(郡),奇兵越武阳山地取成都”;《华阳江志》记“晋恒温由武阳取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都是走的这条道。

象耳诸山,古为武阳茶叶市场与武阳名茶加工基地——硼口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爱饮茶”。茶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僧人生活讲清虚,离尘脱俗,但坐禅时间长,易疲劳,消除疲劳的饮料,就是茶。茶圣陆羽说:“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见,大圣寺的选址条件,与当时规模巨大的硼口茶场和主要交通要道有关。

寺周环山,每当风扫晴岚,松摇滴翠,步行曲径,顿觉心灵为之净化。著名的象鼻山、象耳山、擦耳岩等拱卫寺前,植被繁密、风光清丽。山麓湖水一弯,波光潋滟,可供游人荡舟。

元、明、清各代,象耳寺屡遭破坏,又屡有建修。解放前夕,虽已有些废旧,但尚具寺院规模,有僧人26人,石刻佛像一千一百余尊。1958年毁坏。1992年,彭山县政府修复。2004年,眉山市首任市长余斌率市、县有关领导亲临象耳寺,嘱重兴象耳寺,促进彭山旅游业发展,并将佛教文化和诗歌文化精粹留存后世,亲书“象耳吹风”、“李白读书台”等碑题。

法藏寺里的寺庙石雕大象造型是六牙白象!

我国的佛教气氛异常浓郁,佛教自传入以来,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宗教庙宇遍布全国各地。虽然我国南北两地条件气候不同,各地的人文习俗也大不相同。在南方我们能看到十分细腻的人文景观和温婉的人格魅力,而北方人却是豪爽、率真和粗犷的不同魅力。我们从北方的饮食习惯或是生活习惯中,都能捕捉到北方人果敢率真的个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南北两地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化。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许多北方寺庙与南方寺庙的不同之处,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位于吉林榆树市法藏寺,来看看北方寺庙里的各种不同。法藏寺的建筑风格是采用宋代风格的仿古建筑,红砖绿瓦在茫茫白雪的映衬下,显色十分耀眼。法藏寺将佛教艺术、传统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南方细腻的艺术特色,又有北方建筑的宏伟庄严,尤其是大殿前摆放的那尊汉白玉石雕大象更显别致。

石雕大象造型

虽然南北两地的人文和习俗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对于石雕神兽摆件的选择上,还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象征招财、吉祥、如意、平安的石雕大象不仅深受南方寺庙的青睐,且在北方寺庙同样受欢迎。许多北方的寺庙里都摆放着寓意美好、风格各异的石雕大象造型,比如青岛灵珠山菩提寺门外摆放着汉白玉石雕大象、而黑龙江巴彦灵隐寺内也摆放着铿锵有力的花岗岩石雕大象,虽然这些石雕大象的制作材质不同,其艺术形态也不同,但是它们内在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却是大家都为之心神向往的。

寺庙石雕大象

细细端详着眼前的这尊石雕大象,圆润平滑的六牙整齐地排列在象鼻两旁;能让人马上联想到六牙白象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神秘关系。众所周知,动物大象都是两牙的,六牙白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佛教中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代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六牙白象是指全身纯白之象,身体比雪山还白,许多寺庙也有恭造六牙白象造型,大多都是以原石的颜色为基础,比如有的用白色的花岗岩雕刻,也有些用纯白的汉白玉雕刻;而法藏寺里的这尊六牙白象是在原石雕刻的基础上,再进行彩绘,将石雕大象的颜色变得更接近与六牙白象的模样。

石雕大象

不仅如此,法藏寺里的石雕大象造型,与平日所见的石雕大象并不太相同。石雕大象的身上运用了描金工艺,将石雕大象的身体细节装饰得更加突出,让石雕大象的外观更加端庄华丽。另外,石雕大象身上运用的一些装饰元素也比较不同,南方雕刻的石雕大象身上常常有璎珞点缀,而法藏寺里的石雕大象运用了许多花草图纹进行装饰;两者虽然处理方法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致的,是想让石雕大象整体外形更加丰富和美观。实际上,石雕大象的这些装饰图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美化外观形态,很多装饰图纹像是一种无声的艺术,是代表了许多寓意的艺术语言;雕刻者要善于发现和巧妙地运用各种装饰图案,这样可以让石雕大象发挥出更多的功效。

隐藏在顺德宝林寺的九栋镬耳屋,初为居士林,和寺庙有何不同?

一直在路上,发现美,分享快乐!

宝林寺位于顺德大良太平山西麓,面对着顺峰山公园的大牌坊,站在青云湖畔,其宏伟的寺院建筑清晰可见。民间有“未有顺德,先有宝林”的说法,其始建于五代时期,顺德立县于明景泰三年。不过,目前我们看到的寺院是1996年易地重建的。

宝林寺的大殿建筑向西而建,沿太平山麓一直向上,直到半山腰。后来修建了顺峰山公园,部分区域划出,留给了太平胜境景区,山顶的太平塔,是其标志性建筑。因宝林寺也位于太平山上,所以,寺院中也立有一石牌坊,上书“太平胜境”四字。

走进宝林寺大门,迎面有一尊巨型的弥勒佛像十分引人注目,他守护在寺院门口中,等待着善男信女的到来。

面向弥勒佛的左侧山脚下,有一排颇具特色的古建筑,以往过来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留意,以为是普通的商业街。这次有心留意了一下,原来是居士林,目前称艺术长廊,并设有展厅。

这里共有九套民居,排列整齐,均为珠三角一带典型的镬耳屋山墙造型,青砖黛瓦,封檐板上雕刻着精美的故事图,非常漂亮。这片建筑青砖铺地,道路旁种着鸡蛋花,最前面还设有一口水井。“镬耳屋”因山墙形似锅的耳朵而得名,在江南地区称作观音兜。

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年旅游业受疫情影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不仅这排民居前面的商业街无法正常营业,就连设在此处的展厅也未能开放,所以,这些民居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内部参观。

根据入口处的介绍,居士林是供佛教信徒静心的地方。当年重建宝林寺时,修建这些建筑的目的可能也正在于此。不过,这里应该没有被真正启用过,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佛教诞生于印度,却在中国被发扬光大,并不断本土化。居士通常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他们接受了三皈五戒,但依然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必住到寺院。

居士林就是居士们集体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似乎比居士又上了一个台阶。其实古时有很多文人墨客也以居士自称,比如李白叫青莲居士、苏轼叫东坡居士等,当然,这些居士就是另外的含义了。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正所谓“信则灵,不信则泯”。不可能人人都出家,在家做个居士,一心向善,但又不远离世俗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极客行天下)

印象┃天台山百景图 ·《万年寺》

金如槐先生几十年来足迹遍布天台大地,胜境览胜,纵笔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绘就天台山百景图。详观图景:山水宫寺,亭塔桥树交相辉映,山有端庄之貌,水有灵气之相,山有山魂,水有水魄。山山水水,情意洋溢。

《万年寺》 金如槐

万年寺

万年寺号称“佛国明珠”,东晋高僧昙猷首先来此开山筑室,唐代高僧普岸仰仗神虎引路,于万年山麓择址建寺,时唐大和七年(833年)。

其后,会昌(841-846年)中废。宋雍熙二年(985年)改寿昌寺,奉敕造罗汉516尊像。建中靖国初(1101年)毁于火,崇宁三年(1104年)重建,绍兴九年(1139年)改为报恩,广孝和光孝,后复为万年寺。

鼎盛时期,不但殿宇逾千间,山田上万亩,僧侣众多,香客云集,从而跻身“华夏十刹”;而且宗风远播,盛传东洋,成为日本曹洞宗和临济宗祖庭。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