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碑旅游攻略-水则碑必玩景点

旅游达人
水则碑

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原是平桥河)。宋宝祐间(1253~1258)建,明清两代续修,现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现水则碑(亭)旧貌,经重修后,恢复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还历史的环境氛围。

水则亭为则水碑而建,亭在四明桥下,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上,城外诸楔闸视“平”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民无旱涝之忧。因此,把四明桥改称平桥。水则亭为保庄稼丰稔、州郡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民情统一调度的目的,是我国城市古水利遗存中仅有的实例。是研究水利发展史,研究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有着特殊的意义。

高碑店市关停取水井 助力节水型城市建设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卢颖新)为全面保障完成取水井关停任务,保定高碑店市政府超前谋划,积极筹措资金,对取水井关停辅线进行全面排查,投资2700万元,全线开通107国道双侧辅线管网、党校胡同辅线、单独铺设供水管道等线路,保障了取水井关停进度,同时杜绝了管网漏损,使沿线居民、企业真正意识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身体力行、感同身受国家对压采工作的重视,在喝上放心水的同时,立当前、谋深远。

资金落实后,高碑店市住建、水利、燃气公司、供电公司、通讯部门实地踏勘,徒步现场调度,拿出具体管网改造方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根据改造方案,全线开挖,水利工作人员做好现场动员工作,做到了随通随关。

此次管网铺设、改造,推进了自备井关停进度,巩固了地下水压采成果。降低了管网漏损率,节约了水资源,为该市建设节水型城市提供了保障。

编辑:李长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回顾水电建设历史丰碑——十堰黄龙滩水电站

您的关注是我的创作的动力之源,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湖北电力事业及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堵河明珠——黄龙滩水电站。

黄龙滩水电站简介

湖北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以下简称黄龙滩电厂)地处秦岭东麓,黄龙镇以西四公里的峡谷出口处,紧邻襄渝铁路和316国道。电厂位于汉水最大支流——堵河的下游,距离“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约40公里,是堵河上一颗璀璨的水电明珠。

大坝按100年一遇洪水13300立方米/秒设计,500年一遇洪水16600立方米/秒校核。正常蓄水位247米,总库容11.62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985亿立方米,死库容4.14亿立方米,调洪库容1.5亿立方米。淹没耕地424.2公顷,迁移人口13991人。

坝址基岩为变质结晶片岩,地震基本烈度6度。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252米,最大坝高107米,坝顶长371米,坝顶宽20米,体积98万立方米。溢流段堰顶高程227米,装有6扇12米×10米平板闸门,最大泄量11200立方米/秒。

总装机容量51万kW,保证出力5.3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7.59亿kW·h,是堵河流域目前最大的水电站,同时兼有城市供水、防洪、航运、养殖等综合功能。电厂主要担负着湖北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

黄龙滩水电站艰苦的建设历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襄渝铁路和新兴工业城市十堰市正在兴建,急需用电,而丹江口水利枢纽向鄂豫两省供电后,电量不足。为此,国家水电部决定在落差较大的堵河上建一个大型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

黄龙滩电厂工程1959年进行了地质勘察,1967年形成初步设计报告,1968年被水电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审查批准。

1969年2月18日,水电部第十工程局成立汉江丹江口工程局革委会黄龙滩工程团。2月22日,黄龙滩工程团先遣队一行41人开赴工程现场,作开工准备。

1969年4月2日,在原郧阳地区食品公司下面的河滩上,举行了黄龙滩水电站建设工程开工典礼,投资1.73亿由水电十局负责施工的黄龙滩电厂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当时,316国道黄龙大桥还没有修建,过堵河靠渡船。堵河河面狭窄,船只往返靠船工拉纤。当地农民生活很艰苦,运输货物主要靠板车、驴子和人工。

黄龙滩水电站工程建设,先是土法上马,后来逐渐实现机械化。担负线路架设工作的同志们,把一吨多重的水泥杆抬到几百米高的山顶上架设。

黄龙滩水电站从开工到建成,历时5年,施工人数达13000人。当时建设者住的是芦席棚,顶的是油毛毡。冬天冻得直发抖,夏天热得直冒汗。喝的是泥浆水,走的是泥巴路,条件真困难。

1969年10月30日,开始挖导流明渠。1970年2月中旬形成了一条长355.5米、宽8米的导流明渠,具备了截流条件。

1970年2月20日正式截流。经过45分钟的紧张战斗,合龙成功,截断了堵河。

1970年7月13日,拦河大坝开始浇筑混凝土,直至当年12月才浇筑完毕,使用混凝土总量达97.26万立方米。

1970年11月,发电厂房的地基开挖。1971年9月,一号机开始安装。1973年3月,二号机开始安装。

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于1973年正式成立。1974年5、6月,两台装机7.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相继投产发电。

1974年7月15日,堵河上第一座大型电站黄龙滩水电站正式建成。

1976年底,大坝浇筑完成,工程全部竣工。

1993年1月,黄龙滩电厂开始对1、2号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增容改造,改造后两台机组装机8.5万千瓦。1998年3月,电厂完成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成为省内少数率先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方式的水电厂之一。

2002年3月,黄龙滩电厂扩建工程经国务院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28日,工程总投资5.83亿元的扩建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6月和8月,两台装机15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发电,电厂总装机达到了51万千瓦。

黄龙滩水电站赏樱花

黄龙滩水电站有一条一千多米樱花大道,每年三月下旬樱花盛开热烈,樱花大道上的樱花颜色是粉白色的,在太阳的照耀下,樱花显得更加美丽,更是摄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在十堰,樱花已经是黄龙滩水电站的一张名片,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这里总是人山人海。2006年4月12日,黄龙滩水电厂与十堰市张湾区联合举办首届樱花节,原计划两年一届,因为游客热情,后来不得不调整为一年一届。

黄龙滩水电站意义

黄龙滩水电站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性意义,它的投产发电,不仅解决了鄂西北用电问题,还为城区提供了工业、生活用水。

黄龙滩水电站是各方通力配合的卓越成果,是无数建设者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争分夺秒,倾力浇筑,才造就了这座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黄龙滩水电站对合理开发堵河水能资源、增加十堰电网清洁电力供应能力、改善电网电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十堰的防洪灌溉、航运交通、水产养殖、水土保持、气候调节、风景旅游等多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黄龙滩水电站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现代水利设施。

林则徐治水述论(上)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兴办水利事业,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黄河、运河、长江等处都留下了他治水的光辉业绩。

林则徐塑像

一、兴修江南水利

江南地区自从宋代开发以来,就成为我国封建经济的重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因此治理江南地区的水患便成为历代统治者头等要事。在林则徐为官生涯中,早期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任职,历任江南道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南淮海道、江苏按察使、总办江浙水利、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等。每至一处,他都十分重视水利兴修,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专心筹划和亲自主持下,江南地区兴修了一批颇有成效的水利工程。

(一)修建海塘工程。1820年,林则徐实授杭嘉湖道,他所治理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农村凋破,水利失修,200多年来资为农田保障的海塘,经不住海水的日夜冲刷,纷纷毁圯。林则徐赴任后,把兴修海塘水利提到议事日程,他在浙江巡抚陈若霖支持下,亲赴实地勘察,督工修建。他发现“旧塘于十八层中,每有薄脆者搀杂”,即令“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在他指导下修筑起来的海塘,“较旧塘增高二尺许,旧制五纵五横之外,添桩石”(林聪彝《文贵公年谱草稿》)。1835年,林则徐又与陈銮等筹商修建宝山、华亭两县临海一带海塘。是年底,他从苏州前往宝山,历视石洞、牛头泾、薛家滩、练祁讯、顾隆墩、陈华浜、采淘墩、小少背等处,勘定淡家浜、朱家桥两处新塘基址。后又往上海、金山卫城来到华亭县的戚家墩,逐段查勘海塘,发现“其离塘数十丈外之玲珑坝,本以御潮,今多冲损,潮来直逼塘脚。金山嘴一带塘土被刷,塘石已露,是以估于塘外加筑坦坡、鉴桩、彻石,择要保护”(《林则徐集·日记》)。上述工程在1836年6月竣工之后,林则徐又前往验收。临海海塘工程的兴建,对防御潮水的侵袭,保证沿海一带的农业收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治理“三江”水道。“三江”指吴淞江、黄埔江和娄江(即浏河)。“三江”为太湖的入海口,历来“江浙水利莫大于太湖”,太湖地区“田亩以亿万计,漕粮居天下大半”(《林则徐集·公牍》),但太湖地区水利却年久失修,三江水道淤塞严重,致使太湖入海口受阻,造成吴中地区连年水灾。林则徐奉旨总办江浙七府水利后,十分重视三江的治理。他认为,三江水道淤塞为害巨大,“蓄泄无资,旱涝皆是为害,如上年被水成灾,蠲缓赈贷,不但无入,而且上耗国用,下损民财,贻患匪浅”(《林则徐集·公赎》),主张三江疏浚工程必须赶紧动工。按照历来挑河成案,河工费用要得沾水利的州县分别征摊,但因去年水灾,马上征摊是不合宜的,所以他建议督抚先行由藩库供款动垫,以应本年挑浚之需。不久因母亲病逝服丧去职,离职前力荐贺长龄接办。贺长龄循着林则徐治理太湖水患的思路疏浚三江。到1826年,黄浦江、吴淞江疏浚工程先后完工,极大地提高了太湖流域的泄洪排涝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丰收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太湖

(三)挑浚济河与白茆河。吴淞江、黄埔江治理工程次第完工之后,挑浚浏河、白茆河已急不容缓。源于太湖的浏河、白茆河由于“工费较巨”、“频年筹措维艰”(《林则徐集·奏稿》上册),一直未能疏浚。“淤塞多年,几成平陆,旱涝俱无从灌泄,田畴渐就荒芜,钱漕亦愈难征收”(《朴则徐集·奏稿》)。当1832年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的身份再次踏上江苏大地时,会同两江总督陶澍商定整修疏浚浏河、白茆河等河道。首先制定工程治理方案。林则徐委派布政使陈銮及水利专家李彦章、黄冕等赴实地考察研究,最后否定了历来治理浏、白二河的方案,提出将二河挑成不通海的清水长河,即筑坝拦其海口,使不通潮,专蓄清水。这一主张正是从实际出发,巧妙地利用浏、白二河的地势、水势,趋利避害,从而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在治水经费方而,林则徐采取浏河由官府借资兴办、白茆河由官员捐资兴办的办法,并带头捐修白茆河水利银1000两,绅民踊跃捐献,修河经费很快筹足。林则徐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招收灾民当民工,既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又利于水利的兴修。为了使“工归实在,利济农田”(《林则徐集·日记》),防止官吏督办失职和从中贪污,林则徐经常前往工地查勘。在浏、白二河工程完竣之后,林则徐亲自查验。接着,林则徐又动用节省余款,再浚太湖以下茆、淀支河则和太仓州的七浦河、杨林河等。浏河、白茆河的疏浚,极大地改善了太湖地区的防洪局面,对江南农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贺长龄

二、治理运河与黄河

林则徐治理运河与黄河,主要发生在1832年1月至6月在济宁任东河河道总督任内,以及1841年秋冬之际,在东河祥符工地效力赎罪期间。林则徐怀着兴利除弊的经世抱负,不避怨嫌,竭力治理运河和黄河,其大端如下:

(一)疏浚运河水道,以保证槽运通畅。运河是清政府南粮北运的重要交通线。1832年1月9日,林则徐到济宁赴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挑挖运河工程。此时正值严冬季节,运河沿岸朔风呼啸,冰冻雪阻,为了让来年新漕畅行无阻,林则徐督促运河两岸各厅汛煞坝挑河,下令凡已“插锨者加夫趱挑,未插锨者勤催赶办”。河冻坚厚,施工地段经常要凿起两三层冰层方能掘到冻土,这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林则徐亲赴河工工地检查工程进度和验收工程质量。1832年2月上旬,林则徐前往各工段查验,南路至滕汛十字河,北路至汶上汛,逐一验收完毕,前后耗时半月之久。在疏浚运河水道的过程中,因挑撒的泥浆冻积成一条条“泥龙”,按照惯例,等到整个工程完工之后才起除。林则徐认为这个规定不利于施工,便下令夫役每挑完一段冻土,就起净一段“泥龙”,这样既不影响挑运,又避免春雨到时把泥浆冲入河中。在查验中,林则徐细心体察,咨访研求,对办理工程不力的属吏,严行纪律。林则徐到巨嘉汛时,发现河工紧急之时,该汛主薄徐恂督工不力,河床挖得东偏西斜,深浅不一,日后势必发生淤积,致使河身变弯。林则徐为“力振因循,破除情面”(《林则徐集·奏稿》上册),遂将徐恂摘去顶戴,责令他重新督工展宽,然后看督补情形,再定去留。林则徐秉政廉明,为事认真,对其下属影响很大。

林则徐除了疏浚运河河道之外,还十分重视运河堤防闸坝的修建。山东泉河厅东平州汛戴村滚水坝为遏汶济运的关键工程,林则徐亲临现场督阵拆修,竣工后及时奏报朝廷。此时,林则徐还奏请朝廷拔帑动工修建运河厅济宁州汛5处堤工、民堰、减水闸,使漕船重运未长和汛水来到之前赶修完毕。

(二)查验黄河河务,拟订治黄方案。林则徐查验黄河河务的主要任务是拆验河防各所的料垛。料垛是用高梁杆子、杨柳枝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垛子,每所长约6丈、宽1.5丈,系修防堵口的第一要件。河吏们历来利用料垛,想出各色花样,从中贪污作弊,如堆在堤上放好的秸料,作为“门垛”;垛底层架井虚空,用朽黑腐烂的秸料填塞,作为“滩垛”;还有理旧翻新,名为“并垛”;以新盖旧,名为“戴帽”。秸料本为修防第一要件,朝廷每年花费诸多白银从各地购置调运,但每年水灾袭来却无充足的料垛以护防,变成河工第一弊端。林则徐决心逐垛细致拆验。1832年2月下旬,他前往河南东部黄河两岸,从黄河北岸的曹考厅查起,一直到黄沁厅,然后问渡而南,挨次排查。以往河督只是听听唱报,看看外表,而林则徐则事必躬亲,带领随从穿行于垛与垛的夹缝中,亲自测量料垛的高宽尺寸,推算评估险情地段的贮备数量,观察料垛的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林则徐集·奏稿》上册)。当查至兰信厅蔡家楼料垛,见垛底贮潮湿之料,当即决定将该厅同知于卿保撤职,并“责成按任之员逐垛拆晾,晾干有所折耗,仍著落于卿保赔补”(《林则徐集·奏稿》上册),令限期补齐再验。林则徐一丝不苟、认真从事的作风,博得沿河兵夫居民啧口称道。

在查验黄河河务中,林则徐留意钻研治理黄河的办法,并初步形成了改黄河由利津河入海以克服河患的治理方案。他指出,“大抵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耳”(《林则徐书简》),改黄河于山东入海,在张秋南北岸分别造南北运船,隔岸转艘,这样可一举三得,既可以确保漕运无误,黄河亦可治,还可救江淮之困。由于任职时间短暂,治水经费难筹,林则徐这一大胆设想无法实施。不过,后来黄河终归由山东入海,足见林则徐的治河思路是科学可取的。

王鼎

(三)襄助王鼎,堵合黄河祥符决口。1841年8月2日,黄河于河南祥符汛地三十一堡处决口,滔滔的洪水,一泻千里,豫皖两省五府二十三州县直接受灾,邻近三十州县也受波及,“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狂澜横决趋汴城,城中万户皆哭声”(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清廷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督办东河大工。林则徐本被道光帝下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夷务始末》卷二十九)在王鼎的要求下,清廷命林则徐折回东河协办河工。

1841年9月30日,林则徐怀着“但忧四海饥,不顾一身癯”的忧民之心,赶到祥符六堡工地,不顾旅途劳顿,向王鼎提出治水良策:“一买垛,派州县以专责成”,“一挖引河分段,派武员不派文员”(《李星沅日记》)。王鼎在堵口方案奏准办之后,“即急切催工”,林则徐“追随呈使(王鼎,引者注),朝夕验坝”(林则徐《致苏石鳌书》),“日夜坐与士卒同畚锸”(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以致“奔驰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林则徐《致沈鼎书》)。那些想借堵口工程伺机大发横财的贪官污吏,见林则徐如此卖力,便制造种种流言蜚语恶毒攻击林则徐。林则徐面对“荷刻催促之名,已纷然传播”(《云左山房诗钞》卷六)的情势毫不退缩,在王鼎的支持下,一心扑到工程上,“自冬运春,皆寝馈于堤堰间”(林则徐《致唐鉴书》)。坚持早出晚归,每日黎明即赴工地督工,经常要到深夜三四鼓方能休息。到1842年3月19日,祥符决口终于合拢。王鼎对林则徐在祥符大工合拢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但历史往往戏弄人,道光帝非但林则徐治水之功而将功折“罪”,反而令“林则徐着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五册)。

(来源:《海河水利》• 汪志国)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