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家边陵墓石刻旅游攻略-北家边陵墓石刻必玩景点

伊秀妹妹
北家边陵墓石刻

北家边失考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北家边的田地中。1978年发现,同年发掘出土石刻有柱础2、神道柱2、覆盖1,小石兽1。两柱础相距6.5米。东柱柱础完好,石座上刻双螭。西柱残存柱盖、柱身、柱础,柱身刻瓦楞纹24道,柱额上刻“梁故侍中中抚”等文字尚可辨,柱础原裂为二,挖出后修复。拟原地重新竖立,因腐蚀严重,被重新埋入地下。

1979年,于距石刻1公里周家山老米荡,发掘一座墓葬,墓为单室砖砌券顶,墓向176度,随葬品已遭受破坏。出土文物有石质墓志、陶器、青瓷器、铜器等56件。墓志有4块,仅一块尚能辨识120余字,其余三块志文已剥蚀难辨。有专家认为该墓可能是萧伟墓。根据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的记载,此石刻可能为梁代萧伟或萧励之墓前石刻,也有学者根据墓内骨骼鉴定,认为该墓非萧伟墓。

栖霞区在北家边失考墓石刻埋藏区,发现一座据今约1500年的陵阙建筑遗存。该遗存平面呈长方形,总长度约30米,由东西两座单体阙构成,神道从中部穿过。北距玄宫约800米。基座用青砖砌成,周围设砖铺散水,阙身主体以纯净的黄土夯成,下部包砌砖墙;顶部虽已坍塌,但经考古人员精心清理,炭化的梁柱、锈蚀的铁钉以及装饰着不同花纹的筒瓦、板瓦、瓦当等历历在目。

河北石家庄周家庄墓地初步推断系商代后期贵族墓葬群

新华社石家庄12月10日电(记者高博)记者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周家庄墓地已发掘墓葬22座,出土青铜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该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

周家庄墓地,位于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乡周家庄村南约200米,东距洨河约2000米。2019年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栾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对周家庄墓地进行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

截至目前,勘探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试掘遗址300平方米。已探明区域包含墓葬和遗址两部分,抢救发掘的22座墓葬中17座为商代墓葬,包含两座带墓道中型墓葬。墓葬规格较高,营造讲究,椁室采用木条垒拼,历经近三千年仍得以保存。墓室及填土中发现殉人和大量殉狗,出土的青铜器、兵器、玉器等器物造型精美、特征鲜明。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表示,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周家庄墓地是商代后期具有一定规格的贵族墓葬群。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冀中南地区商代后期的历史空白,为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地理、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把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商代后期文化串联了起来,对整个商代的历史、地理及政治格局的演变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文瑞介绍,目前已由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考古发掘,下一步要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理念,明确更多遗址信息。

江苏南朝陵墓石刻简介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历史学上也把东吴(三国时期)、东晋、宋齐梁陈并称为六朝时期。

南朝在南京周边现存石刻按时代分:宋1处,齐9处,梁11处,陈两处,失名墓7处。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陵墓石刻散布在陵口、荆林、前艾、胡桥、建山、埤城6个乡镇,计有11处、26件。

句容南朝石刻1处。

东晋时期,中原农业与工业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与江南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江南。文化方面,由于晋帝南迁,大批文化人同来,使江南地区第一次成为了全国文化的重心。但东晋开创时期,经济还相当困难,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以苏峻之乱和苏恩等农民起义,各方面并不稳定。陵墓制度从简,“不封不树”,碑禁也很严格。

南朝刘裕在政治方面有所改革,打击士族豪门,中央集权加强。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到了宋文帝元嘉的三十年间,南朝出现了第一次经济文化高涨期,南朝陵墓石刻始于宋,并非偶然。

齐在宋的基础上,典章制度进一步臻于完备陵经营较宋讲究,地面石刻装饰华丽,地下墓室也发现有巨型的壁画,而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的雕刻也始于齐而完成于梁代。

梁朝政权在整个南朝历期很长,战争最少,形势最为稳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梁武帝统治的四十多年间,是南朝经济、政治、文化的第二次高涨时期。而陵墓石刻也是最为兴盛的时期。今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有墓主可考并依据艺术风格可定为梁墓的,占全部石刻的半数以上。其制作的主要年代也在梁武帝统治的四十多年间。而且石刻作为墓葬装饰也由皇帝扩大到王侯。萧秀属于王一级,却置四座墓碑是前所未有的。

南朝从梁“侯景之乱”以后,政治经济都走了下坡路。陈代时间短促国土日小,国力日衰,而统治者奢侈靡烂也趋于极点。反映在陵墓石刻,气魄也大不如前,然而在纹饰方面,却一反梁代的作风,特别讲求华丽繁复。如陈文帝情陈永宁陵今存的石麒麟,其纹饰富丽细致固然不失时代的特色,而整个看来,却给人局促委琐之感。

朝陵墓石刻,按其分类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三种,这些都是陈列在墓前地面上的。据已发掘的墓冢资料,一般都安排在墓室前五百米二、三里的大道旁。其排列次序 最前石兽一对,次为石碑一对,再次为神道石柱一对。墓室在其后山坡上。

宋Vol.01

壹/

宋以南京麒麟辅武帝初宁陵一对石麒麟为典型。在造型上兽身平正,颈短而直,鼻与朵颐短,不是夸张的隆起,腿亦略短而直,整个体态略感呆板而缺少变化,纹饰也较简朴。这是初创时期的特点。但前后左脚均向前跨,不是四肢直挺站立,感到向前行进而有豪迈气概。以后齐、梁、陈三代均继此体态。翼部短,翼膊有鳞纹整个雕刻用方刀法。

齐Vol.02

贰/

齐代虽然只有24年,但石兽雕刻所起的变化却很大,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一)兽身向高大发展。(二)兽身变窈窕,颈长,胸部突出,腰细,全身略作S形,强调其曲线优美。(三)注意到夸张和细部刻画。(四)装饰繁复。(五)在雕刻方面,齐代多用圆刀法。

梁Vol.03

叁/

梁代陵墓石刻最盛。其特点是:(一)突出了宏伟豪迈的气势。在刀法上比较纯熟。(二)作风从装饰趋向写实,石兽纹饰明显简化。(三)注意到两只石兽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融。(四)石兽艺术风格在统一中多样化了。

陈Vol.04

肆/

陈代石刻已经是南朝的尾声,从陈文帝永宁陵石麒麟来看,整个形制比较小巧,纹饰却特为繁复。装饰愈加繁复,距离兽类形象和本性越远,然而这对石麒麟在雕刻技巧上,也有本身的时代特色。累积了前面三代的经验而有所发展。

令人震撼的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文/周存玉

丹阳我去过几次,除去知道丹阳是“中国眼镜之乡”外,就是丹阳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其它好像就只有“封缸老酒”能让我难以忘怀了。没想到这里还有南朝的帝王陵墓,竟然有多处!这真的要感谢吕存兄了,吕存兄不愧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士,临分别时也没忘记带我看看丹阳的陵墓石刻,这一看倒是让我吃惊不小。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史学家门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并称为六朝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并称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时局动荡,多个政权交替,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同时,整个六朝时期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中国的南朝陵墓石刻,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被统称为:六朝石刻。这些石刻全部在 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南京21处(其中宁区10处),句容1处, 丹阳11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周存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左)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境内萧梁河沿岸。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度大约16公里。丹阳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来的《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籍多有记载。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

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梁帝王死后大多旧葬丹阳。他们的陵墓多选择在背依山冈,面临开阔平地的地方。现丹阳境内有齐高帝、梁武帝等十多处陵墓,墓前石兽20多只,至今保存完好,已有1500多年历史,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这些陵墓的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动,气魄雄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石刻

坐落在丹阳市胡家桥北二里狮子湾的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坐南向北,陵前现存石刻二件,东为天禄,保存完好,身长2.95米,高2.75米,体围2.75米,颈高1.40米,昂首挺胸,张口垂身,腾超如跃,头上有双角,现今已残断,颔下卷须垂于胸际;有翼,翼面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身上长毛卷曲如流苏,尾长曳地;足有四爪,左足前攫一小兽。;西兽倾倒于土中,头已不存,其余部分保存完整,身长2.90米,体围2.40米,通高2.42米,颈高1.38米。石兽的整体造型精巧,气势雄伟,栩栩如生。

萧承之出生于公元383卒于447年,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将领,历任扬武将军、威烈将军、右卫将军、太子屯骑校尉,龙骧将军、右军将军,封晋兴县五等男,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萧承之并没做过皇帝,因为其儿子萧道成建立南朝齐国,称为齐高帝,萧道成追谥自己的父亲萧顺之为宣帝,依据帝王陵规格埋葬在此地。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位于丹阳市荆林乡的三城巷,共有四对八件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坐西向东,陵前神道进口依次陈列有石兽、方形石础、神道石柱、石龟趺座各一对。石兽为天禄、麒麟,两兽昂首突胸,造型雄伟,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兽脊作通贯首尾连珠状装饰。神道柱作瓦楞纹,柱上的石额上有文字“太祖文皇帝之神道”,隶书。柱础上圆下方,是一对环状的螭龙,口内衔珠,头有双角,四足、修尾。石龟趺座二,龟趺状如巨龟,后人解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喜文好负重的龙的长子的形象,现在丰碑已失,仅存趺座,雕刻简朴有力。

建陵的墓主人萧顺之也没做过皇帝,公元502年,萧衍为帝之后,追尊其父萧顺之为文皇帝,庙号太祖,陵曰:“建陵”。陵前设置天禄、麒麟一对。天禄身长3.10米,腰围2.76米,麒麟身长3.05米,腰围2.70米。有神道石柱二根,两石柱上端有神道石额两块,石额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左右相向,左为正文顺读,右为反文逆读。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坐落在丹阳前艾乡田家自然村附近。萧赜卒于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谥武皇帝,九月丙寅葬于景安陵。陵现已平。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均为公兽。1956年,两兽均保持原向后方后移东1.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主人萧赜是萧承之的孙子,肖道成的儿子。齐立国之前,萧赜随其父萧道成东征西讨,颇立战功。景安陵神道东侧天禄,身长3.15米,高2.l米,其雕刻非常飘逸,兽身窈窕修长,长颈细腰,堪称有龙之英武,凤之隽秀;稍短的四足向外斜撑,显示出特有的稳重。此外,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增添了华贵之气。雕刻技法则多用圆刀法,并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雕等。雕刻技法方面,多用圆刀法,并注意到圆雕、浮雕和线雕的综合运用,确为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作。头部、颈部、背部、翼部的装饰繁富,又增添了华贵之气。景安陵天禄的后脑勺,有双角的是天禄。可惜残缺了。

南朝时期,较之于秦汉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丰富细腻。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也是各民族血统大融合、民族间文化相交融的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使得南北朝艺术在汉朝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外来的营养,在外来的技法和样式的影响下,南朝的艺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在注重内在精神活动的同时,对外在美的追求也与日俱增。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在构思意境上便充分展现了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是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灵瑞神兽。它一方面继承汉代传统,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融合了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统一的造型。

从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特征来看,很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狮子。一律张牙露齿,昂首挺胸,一足前迈,长尾及地,腹测装饰双翼。其中皇帝陵前石兽均有角,作张口吼叫状,下颠有须;王侯墓前石兽均无角,长舌垂胸。这些石兽仅有长尾,垂地后向内收旋,巧妙地填补了后两足交互迈动形成的空间,与四足共同构成兽身的支撑点,从视觉上给人增添了稳定感和曲线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石兽腹部两侧装饰的那一对鸟翼。这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兽与狮子的最大不同点,也是这些石兽的“传神之笔”。在这一多种动物融合的特殊造型中不仅使我们联想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文化内涵。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比前者要晚1300年左右,构思如出一辙,也是利用素有“百兽之王”之称的狮子造型体现威加海内的力量,利用腹部两侧装饰的鸟翼体现迅捷的速度,从而达到既体现帝王尊严又具有震慑黎民百姓的目的,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南朝陵墓神道石柱、石碑的构思意境也独具匠心。神道石柱集圆雕小辟邪、衔珠双螭,浮雕莲瓣纹、交龙纹、绳辫纹、隐陷直到棱纹,线刻龙凤纹、花草纹以及书法铭文于一身。神道石碑融圆雕角跌,浮雕交龙。朱雀、神怪、白虎,线刻龙凤花草以及书法铭文于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这一时期的“秀骨清像”绘画风格在神道石柱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从其造型特征上,人们可以领略到南朝艺术柔美细腻的风格。

南朝石兽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强调动物的威严的神态及雄大的体积来夸张的,以更宏大的魄力和气势来表现猛兽的雄强威武的特征,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能很成功的雕塑出这一杰作的同时也说明了南朝石刻所以形成自己的样式风格,在创作思想上是相当成熟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理论指导,并且在创作中也有着具体的比例尺度规范,只有具体的比例尺度才能保证一定艺术思想的贯彻实现,这些具体的比例尺度规范规范正是形成南朝独特的样式风格的基础。南朝的陵墓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它的雄浑与当年文人的飘逸形成矛盾的统一,为后人所称颂不已。它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不朽的魅力成就了一个雕塑史上的传奇,更因此集中体现了江南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实力与潜力。可以说,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不仅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于研究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本文作者周存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左)

作者简介:周存玉,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艺术总监。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