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李鸿章祠(靖园)旅游攻略-苏州李鸿章祠(靖园)必玩景点

豆豆
苏州李鸿章祠(靖园)

李鸿章祠位于山塘街845号。乾隆时为蒋重光塔影园。嘉庆二年(1797)知府任兆炯购置建白公祠,奉祀白居易。光绪二十八年(1902)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在此建祠。亦名“靖园”。该祠曾先后改建为文肇祉(文徵明之孙)别墅、白居易祠堂、李鸿章祠堂。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极具园林韵味,典雅建筑、古树名木、小桥流水、假山亭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李鸿章祠现存头门、仪门、享殿及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

头门:面阔三间,将军门式。大门朝西,面山塘街。仪门:面阔三间。有碑一通,为“塔影园重修记”。沈德潜曾写有《塔影园记》。享殿:现为阅览室。塔影池:站在“歪脖子树”南侧约一米,俯身看,貌似虎丘塔的倒影。谕旨碑:碑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字迹清晰可辨。

合肥城隍庙:戏楼为李鸿章仿造颐和园修建,美食街很有名

合肥之行时,我本想去逍遥津看看,谁知却关了门,便转战去了城隍庙。

刚拐入巷弄,只见立着一座朱色牌坊,古典大气,上写繁体字“庐州府城隍庙”。合肥古称庐州府,从隋朝时第一次叫,直到民国初期一直唤做如此,不知为何后来改为了合肥。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的不是神仙,而是历朝历代为当地做过贡献的官员,比起佛道来说,城隍庙少了些宗教色彩,多了几分感恩之情。

合肥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佑三年(1051),距今有近千年历史,供奉的是庐州知府孙觉。孙觉是北宋时著名才子和官员,与苏轼、王安石、曾巩皆是好友,还是黄庭坚的岳父,可见其地位之高。

孙觉为官时公正廉明,不畏权贵,对于朝廷政议认为有不妥之地,敢大胆指出问题,哪怕是宰相级的人物,也敢上奏疏弹劾,合肥人供奉孙觉,也是理所应当的。

合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饱受战火摧残,城隍庙也是如此,多次损坏又多次重修,现存为清朝末期式样。我去时天色已晚,本担心关门,后来发现夜间也是开放的。

整个庙宇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入门两侧有钟楼、鼓楼、牌坊与之对应。院内较为紧凑,红色墙壁,马头墙高高翘起,像是古风式的徽派建筑。

西侧是城隍庙艺术展览馆,摆放着当地艺术家所作的书法和绘画,我不太艺术,不过仍可看出画家的水平之高。城隍庙殿宇前挂满了火红大灯笼,看起来喜气洋洋的,大殿里坐着孙觉像,不知是不是金色外观的缘故,看起来神似玉皇大帝。

大殿前刻有对联,上联为“作恶者灭,作恶者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则灭”;下联为“为善者昌,为善者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则昌”。

大殿正对方向有座戏楼,朱格窗棂,丝嶂绮窗,雕栏画栋,是一座精巧华丽的戏楼。戏台上楹联为:虚迹谈实事,莫闲看镜花水月;假象传真情,须认就暮鼓晨钟。

相传这座戏楼为李鸿章按照颐和园式样修建的,李鸿章是合肥人,对颐和园极为熟悉,他找来工匠为家乡打造戏台一事,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每逢重大节日,城隍庙会请来戏曲班子在戏楼上表演,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往后走是娘娘殿,这是道教里的神仙,殿外香火旺盛,常有市民前来上香。

庙后有座思惠楼,被誉为“庐州第一楼”,这是明代庐州知府用地方捐资所建,距今500多年,取自“思民之惠”之意。原楼早已损毁,现楼为1992年重建,为5层八角攒尖亭,古色古香,十分漂亮。

城隍庙承载着老合肥人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围绕城隍庙一周形成了小商品市场,各种古玩、服装、书籍应有尽有,许多人晚上常会来闲逛。

如今周边最火的便是美食街,据统计各种风味小吃不下200种。如下塘烧饼、 三河米饺、芙蓉蛋卷等正宗庐州名小吃,还有徽州毛豆腐、萧县面皮等安徽各地特产,以及现在比较火的臭豆腐、各式烧烤等美食,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合肥城隍庙能保存至今并非易事,高人气持久不断更非易事,许多本地人已养成了周末到此逛街的习惯,城隍庙走过了近千年时光,依旧焕发着新生。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不收门票。

交通:乘坐30路、114路、126路公交,到城隍庙站下即可。

全国各大城市的免费景点都在这里哦,关注作者:林清鹿,即可收入囊中。

学习动态丨江苏扬州李典镇:党史学习教育“搬进”烈士陵园

青山有幸埋忠骨,缅怀英烈砥砺行。3月29日上午,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在“朱秀清烈士陵园”举行党史学习教育,悼念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

在朱秀清烈士陵园前,李典镇党委、政府以及滨江小学学生代表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烈士纪念碑默哀,并依次敬献花篮。现场,大家还听取了烈士事迹介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朱秀清(1917-1948),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迎新村人。1948年9月,他在执行夜间运枪任务时,与敌自卫队发生遭遇战,不幸遭混入我武工队的军统特务背后偷袭,多处中弹,壮烈牺牲于李典镇秀清村,时年31岁。

聆听着英雄感人的事迹,瞻仰着烈士伟岸的雕塑,在场的党员和学生深受教育。李典村党总支副书记肖斌说:“这样的党史教育让我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多为民办实事,推动乡村振兴。”滨江小学五年级学生蔡姝妍说:“正是千万个这样理想信念坚如磐石的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才让我们拥有了今天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将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高举队旗紧跟党走,奋勇向前不忘初心,以优异的成绩告慰革命先烈的忠魂。”

凭吊仪式结束后,李典镇秀清村还举办党史学习课堂,村党总支副书记耿建作了《学党史、讲红色故事》专题理论辅导,讲述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等内容。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认真记录。“越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越是深知我们党这一路走来有多么的艰辛和不易。无数浴血奋战的先辈,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使命担当,我们当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抒写新时代新华章。”秀清村党员曹清表示。

“我们组织机关党员和学生来到朱秀清烈士陵园,就是让红色资源成为李典镇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习党史的‘活教材’,让英雄精神成为大家前进的动力,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李典镇党委副书记王辰南如是说。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罗莉华

李鸿章为其祖祠题匾,更深得孙中山器重,这个人点解咁“巴闭”?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位于广州东部黄埔区穗东街的南湾村,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南湾村村内至今保留着完好的古建筑群,电影制片商们也纷纷前来拍片,诸如《三家巷》《危情姊妹》《大话黄飞鸿》《外来媳妇本地郎》等等家喻户晓的片子都曾来这里取景。

南湾村是以麦氏族人为主的村落,麦氏家族历史上向来注重读书,所以南湾曾经涌现出诸多人才。其中,麦氏族人麦信坚就曾以其杰出的才能,受到清朝慈禧太后的褒扬,民国时期又受到大总统孙中山的器重。

南湾村景色

麦信坚其人

麦信坚(1865-1947),广东番禺人(现广州市黄埔区南湾村),字佐之。早年就读于香港师范学院及北洋医学堂学习,毕业后,在香港开了一间诊所,通英语。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北洋医务局医官。后入李鸿章幕,充医官,曾随李游历欧美。曾任出使德国大臣二等参赞。回国后供职天津工程局。后为电车、电灯公司董事,保工局坐办,招商局及文报局总办。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

▲ 麦信坚书法作品

陪醇亲王载沣使德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发展迅速,社会动荡不安。对此,德国公使克林德十分不满,他气势汹汹地坐着轿子到衙门质问清廷。不料,在去的路上,发生冲突,克林德被神机营击毙。

事情发生后,德国联和其他国家组成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对清廷进行威胁,兵临北京城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逼迫清廷派王公大臣赴德道歉。慈禧、光绪帝无奈之下只得派醇亲王载沣(清末摄政王)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致歉。麦信坚便是此次赴德行程中的一员。

▲ 醇亲王(右一)使德

下图便是载沣赴德期间最著名的合影,左三便是麦信坚。

在当年的报道中,该图片上曾印有德文来标注人名,奇怪的是,载沣、张翼等人的名字都以中文印出,而麦信坚分明是中国人,却写着“Dr. George Mart”的洋名。这是为何?

原来1888年麦信坚任北洋医务局医官,所以这个英文标注中前面用了医生的称号,“Mark”是“麦”的英文写法之一,而“George”应该就是麦信坚的英文名了,因为他的字是佐之,便取了“George”的音译。

▲ 醇亲王使德照片(左三为麦信坚)

李鸿章题匾

在南湾村现存的麦氏宗祠中,有一座名为“初泰麦公祠”的祠堂,麦初泰乃是麦信坚的父亲,这座宗祠便是麦信坚为纪念其父而建造的。村内麦氏族人口耳相传其石匾乃是李鸿章亲自题书,由北洋军师送往南湾村的。

这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李鸿章来粤巡视期间,患了急病,经人推荐延请麦信坚治疗而药到病除。后来李夫人久治不愈的妇科病也被麦大夫治好, 李鸿章大赞麦信坚是神医。

彼时恰逢慈禧太后也患了同样的妇科病,李遂向慈禧太后力荐麦信坚。病愈的慈禧大喜,要重赏麦信坚。此时,南湾乡的“初泰麦公祠”刚好建成,麦信坚请赏一幅祠堂匾额,于是慈禧命李鸿章题写“初泰麦公祠”,并由北洋水师护送至南湾村。

受到孙中山赏识

光绪二十二年,麦信坚随李鸿章赴欧洲考察,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任驻德使馆二等参赞,任内尽力帮助李鸿章办洋务,李鸿章所需要的机器、军火、武器均由麦信坚在德国购买。麦信坚与德国各界有广泛交往,能购到价钱公道、质量上乘的物资,对洋务运动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尽管他曾为清王朝尽心尽力,但在清朝覆灭后,因其在商务、交际等方面的杰出才能,仍旧受到孙中山的赏识。民国3年(1914),麦信坚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次长。任内,适逢中俄共建中长铁路(长春—莫斯科)以及南满铁路,麦信坚参与其事,亲力亲为。中长铁路的建成对中国与俄罗斯的通商、贸易起了重要作用,麦信坚是有功劳的。

为了纪念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南湾村村内至今保留着麦信坚的故居。

▲ 麦信坚故居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