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妮弄堂(苗王公主弄堂)旅游攻略-蓝妮弄堂(苗王公主弄堂)必玩景点

蔡坤
蓝妮弄堂(苗王公主弄堂)

蓝妮弄堂又称苗王公主弄堂,因云南苗王蓝氏家族的后代蓝妮而得名。短小的弄堂里,房子干净而雅致,既有欧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蓝妮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秘书和二夫人。蓝妮于1940-1962年住在弄堂1号楼,父母兄弟住5号楼。1990年蓝妮重新回到这条弄堂,住在2号楼。据说,2号楼房间的东墙正中现在还挂有一张蓝妮与孙科的合影。不过无法进入参观。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乘地铁10号线至上海图书馆站下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44弄1-9号 ‎

隐在弄堂里的上海最美老教堂——小德肋撒天主堂

上海,作为曾经的百年租界地,孕育了无数精美的万国建筑。其中,教堂建筑尽显独特魅力。

鼎盛时期,上海教堂总量达771座。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球城市中也近乎首屈一指。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诉说着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内涵。

小德肋撒天主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式

走进上海最美教堂——小德肋撒天主教堂,一起探索它如何一步一步走来,又是如何随着都市化的进程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沧桑百年,其中的故事精彩纷呈。

石二街道32处历保建筑 总图

目 录

可上下滑动查看

1

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2

泰兴大楼

3

元利当铺

4

美琪大戏院

5

美琪大楼

6

修德新村

7

上海少儿图书馆

8

静安少儿图书馆

9

德义大楼

10

大华公寓

11

春兰公司

12

电信公司(北泰电话站)

13

中华新村

14

小德肋撒教堂

15

大田路334弄3号

16

大田路334弄5号

17

大田路334弄17号

18

西王小区

19

温可铮旧居

20

谭抒真旧居

21

卡德公寓

22

静安投资公司

23

归仁里

24

泰来里

25

合院大宅

26

沁园村

27

东斯文里

28

晓钟剧团

29

新闸路幼儿园

30

育才初级中学

31

田汉故居

32

山海关路

01

小 德 勒 撒

天 主 堂

基 础 档 案

类 别:文物保护点 地 址:大田路370号

历 史 风 貌

在1947年的上海地图上,大通路(今大田路)370号标注的是“公教进行会"和“天主教景德小学”。

显然,这个“公教进行会‘’与天主教必有关系。而此处现为小德勒撒天主堂,是静安与闸北并区前静安区唯一的天主教堂,也是上海颇有名气的天主教堂。

那么,中国公教进行会与小德勒撒天主堂,究竟有何关系呢?

1947年地图 公教进行会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徐光启接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洗礼信奉了天主教,成了一名忠实的天主教信徒。徐光启把天主教带进了上海。

徐光启与传教士

天主教进入中国后,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冲突,部分极端的天主教会或传教士反对中国信徒在“奉教”的同时,又继续"迷信”,反对中国信徒继续遵守中国的传统礼制。

后来在徐光启的调解下,风波才有所平息。

清朝康、雍年间,天主教与中国官府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了皇帝宣布天主教是“劝人为恶”的“邪教”,下令驱逐天主教,所有的天主教教产,一律充公,禁止民间开展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史称“禁教事件",而教内则称为"教难”。

由于徐光启的关系,上海是受天主教影响最大的地区。“禁教”后,城镇里的宗教活动基本终止,但是天高皇帝远,农村里的宗教活动并未完全停止。

法国传教士史式徽在《江南传教史》中说,在近代解除天主教的禁令前,上海有徐、艾、陆、施四个家族长期坚持宗教活动。1844年,法国传教士潜入上海,秘密开展行传教活动时,“教友们没有一座公共教堂,只得在陆、艾、施三家教友私堂内会集祈祷“。

“陆、艾两家的小教堂至今还保存着,为了纪念他们在教难时坚持为教会服务,堂主享有诸多特权,神父经常去举行弥撒。施家的小教堂则在可怕的叛乱战争(指1853年小刀会起义)中被毁”。

书中提到的“陆家”就是陆伯鸿宗族。

陆伯鸿(1875-1937),上海人。名熙顺,以字行。教名约瑟夫,西文名Joseph Lo Pa Hong,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秀才出身。

陆伯鸿

天主教恢复合法地位后,天主教给予徐、艾、陆、施四个家庭以特殊礼遇,他们进一步成为上海天主教的中坚力量。

20世纪初,在天主教会的举荐下,陆伯鸿代表上海天主教访问欧洲,并觐见了罗马教皇,由于与法国天主教的特殊关系,陆伯鸿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天主教领袖人物。

小德勒撒天主堂礼拜大堂

陆伯鸿既是宗教家,亦是实业家和慈善家,在上海创办内地自来水公司(即后来南市水厂之前身),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12年创办华商电车公司和电灯公司,后来两家合并为上海华商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还先后参与创办大通仁达航运公司、新和兴钢铁厂(即后来上钢五厂之前身)。

“普育堂”和“果育堂”是清代上海两家重要的民间慈善团体。辛亥革命期间,战事频繁,慈善机构的工作日益繁忙,而经费短缺使多家慈善机构疲于奔命而收效甚少。

1911年,在陆伯鸿协调下,普育堂和果育堂合并为"新普育堂”,成为上海影响最大的慈善团体。"新普育堂”的西文名就是以陆伯鸿的名字命名的,叫做 "Hospice St.Joseph.",就是“陆伯鸿善堂”的意思。

新普育堂

20世纪初,中国有些地方的天主教内开始出现一个叫做“中华公教进行会”的教徒团体,他们把中华民国的建立视为发展天主教徒的契机。

1912年《圣教杂志》发表《组织中华全体教友联合会宣言书》,后来《圣教杂志》又发表署名文章,称:“本杂志前期所载组织中华全体教友联合会一节,现经共同商议改名为中华公教进行会”。

不久,天津中华公教进行会成立了。1912年10月27日,上海的天主教徒在城里老天主堂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上海公教进行会,陆伯鸿被公举为临时会长。

翌年3月30日,在董家渡天主堂正式成立上海公教进行会,陆伯鸿任会长,朱志尧任副会长。公教进行会的主要活动是协助传教,设立学校,开展慈善事业。

据统计,上海公教进行会成立后,建立了 80 多个宣讲所,分布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城镇乡村,协助各个教堂传教,还集资在偏远的乡村建立教堂和学校,在上海则在工人集中的杨树浦地区建立“圣心医院”。

1928年8月,教皇庇护十二世承认和支持刚建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号召组织和发展中国的公教进行会。

于是,公教进行会得到国民政府的首肯和支持,全国的天主教出现了一股公教进行会热。

1934年8月,陆伯鸿受聘担任中华公教进行会会长。

1937年12月30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伯鸿遇刺身亡。此后无论中华公教进行会还是上海公教进行会,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小德勒撒是法国天主教圣衣会的隐修女,去世时仅24岁。1925年,罗马教皇把她列入 “圣品”,成为天主教的“圣女”。

于是,在公教进行会的推波助澜下,上海的天主教掀起了一股对“圣女小德勒撒”顶礼膜拜之风。

上海公教进行会早期会址在南市董家渡天主堂对面的自建三层楼房里。1920年代末,公教进行会获得一块位于大通路的地皮,建设天主堂,命名为小德勒撒天主堂。

该教堂择1930年10月3日圣女小德勒撒殉道日奠基,翌年同日,举行新教堂开堂典礼。

同时,董家渡的公教进行会迁入大通路小德勒撒天主堂。公教进行会创办的景德中、小学同时开学,学校即设于新教堂的三层楼房里。

1966年,小德肋撒堂关闭,并为工厂征用。1990年,教堂归还天主教上海教区。

建 筑 特 色

该教堂占地面积1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211.9平方米。堂身高爽宏亮,辅以两座钟楼,但无尖顶。

堂内有宽敞的楼宇围廊,祭台上方有圆形穹窿,窗户与斗拱均呈半圆形。

堂内装饰精致,石柱、地砖、灯罩等都标有纪念小德肋撒玫瑰图案的特殊标志。

02 - 04

大 田 路 334 弄

大田路位于静安区东部,南起凤阳路,北至南苏州路。长849米,清宣统元年(1909年)筑,命名为大通路。1980年以安徽大田改今名。沿路为住宅、学校等。现山海关路至北京西路被开辟为静安雕塑公园,由此为断头路。

大田路334弄建造年份为1916年,由中国第一位现代建筑师周惠南亲自设计建造。结构为砖木二层,旧式里弄式样。其中334弄5号是上海绘画大师谢之光的故居,334弄17号是海宁陈氏迁居上海后的上海山海里陈家。

大田路334弄3号

文 物 保 护 点

大田路334弄5号

文 物 保 护 点

大田路334弄17号

文 物 保 护 点

传统的意义在于

当下的在场

文化的生命在于

无时无处不在的

举手投足

和呼吸吐纳

给娃拍复古照嘛,就在临平弄堂里的口袋公园

余杭临平,我在这里长大,也在这里生活,所居之地从上塘河桂芳桥(2013年桂芳桥连同大运河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南-桥北-桥南-桥北来回搬迁。

实际上小镇最初的发展也不过沿着河道的三五条街道以及其中交错着的里弄,桥南的家在其其弄(左右少一撇一捺,如“乒乓”,发音"jie ge"),这片早已拆迁了,那栋在一片平层瓦房中建起的两层小洋房不到十年也一起被拆了,连照片都不知道落在哪里。桥北除了街道翻新、商铺林立和不断转让,80年代的房子却也破除不了格局、所以弄堂还在。

这两年的宅居生活,加上这长逾百日的疫情和网课,有一种时间、空间都被压缩的感觉。只是每日下楼晃荡,也就是这一两年城建改造的弄堂里的 “口袋公园”便成了我眼中新生的景,于是带上小妞拍拍照片,随意度日也让孩子有些许快乐和知晓。

大园井文化园

深处老城腹地,赵家弄以西、美人堂弄以北、大园弄以东、史家埭路以南。顾名思义,这里有一条大园弄,原先还有一口大园井。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赵家弄是临平最为繁盛的街区,“民信局、邬家茶店、爆竹店”和赵家弄尽头的应家大院,无一不显示出赵家弄的热闹和繁华。其实这些我无从感知,只记得临平百货大楼有多火,买了一架20余键盘的红色小钢琴是真好。

洋园春晓

为民国年间的“临平十景”之一。洋园系清乾隆时,大学士孙士毅的私家花园,曾是余杭历史上官阶最高之人的私家花园!原来去外婆家的路上还有这样一个重量级宅子啊。

龙兴桥

位于临平镇东原龙兴寺旁,为南北向跨上塘河单孔石桥。其始建年代无考,于宋天禧年间重修,明洪武和清乾隆两次重建。桥因龙兴寺而名“龙兴桥”。到了龙兴桥也就到了小时候出镇子的边界, 也就到了不复再见的高中学校。这会儿走到龙兴桥我都不太会再往东走,就觉得该转身了。

大圆井、洋园、龙兴桥还有我感情最深的桂芳桥,走一趟也不过一课时。城建花了不少周章改建的“口袋公园”在《余杭晨报》也有很好的文章。市井文化、市井观之,一届布衣带着女儿入了这片所居之地的镜头,能够稍许感知老底子的文化也就可以了。

最后你亲眼所见一定会有落差哈,那也大可不必失望。所谓景色,身在其中、未必入心,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但是给女儿拍好看的照片我还不曾腻过(呵呵)。这里不仅是我成长生活的地方,也是大山小爱以及很多人的老家啊。

第97篇

做一个安静且独立的人、

一镜看世界、一眸观内心!

杭州最臭的弄堂,最酸的弄堂,最有肉味的弄堂?最后一个竟和西游记的诞生有关

老杭州

望江门外菜担儿,清泰门外盐担儿

艮山门外丝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清波门外柴担儿,钱塘门外香篮儿

候潮门外酒坛儿,武林门外鱼担儿

涌金门外划船儿,凤山门外跑马儿

......

这首儿时的歌谣,你还记得吗?

立马回头、直大方伯、哑巴弄、卖鱼桥 、打铁弄、刀茅巷、馒头山路、乌龙巷、元宝街、高银街、潮王路、豆腐巷……

杭州各种奇葩的弄堂,真的是千奇百怪,而且很多,背后还有着一些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 ◆ ◆ ◆

最霸气的弄堂

立马回头

◆ ◆ ◆ ◆

从茅家埠去灵隐,走的是现在上茅家埠村西北面的普福岭山路,而这条山路就叫“立马回头”。传说乾隆皇帝曾经骑马路过此处,流连美景而立马回头。

◆ ◆ ◆ ◆

最摸不着头脑的弄堂

直大方伯

◆ ◆ ◆ ◆

直大方伯到底是路?是巷?是弄?还是街呢?

直大方伯已经很老了。最初名叫中班街,为南宋宗室子弟所居。到了明代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起一座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故名大方伯巷。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而将路名命名为横大方伯、直大方伯。民国时,扩建马路,横大方伯抛弃了它,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

◆ ◆ ◆ ◆

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弄堂

早年集市交易所在地

◆ ◆ ◆ ◆

米市巷

原来在城内十字街东侧,经常卖大米,巷子里面有很多商铺,生意很好,所以就叫米市巷咯~

卖鱼桥

据说以前有很多渔民在这桥附近卖鱼,是渔民集中的地方,所以就叫卖鱼桥了~

皮市巷

早在南宋时就叫“皮市巷”了,因为那时候很多皮作坊在这里聚集,就叫“皮市巷”,一直用到今天。

马市街

以前买卖马匹的地方~

竹竿巷

东起永丰巷南端,西至延安。安宋名纯礼坊,也名后洋街、竹竿巷。相传宋时杭城编篱插花之细竹在此集市,故得名竹竿巷。宋代时也叫过“纯礼坊”,后来又叫“洋街、竹竿巷”,1966年曾叫“笔杆巷”,1981年又改回“竹竿巷”。

◆ ◆ ◆ ◆

最洋气的弄堂

羊坝头

◆ ◆ ◆ ◆

羊坝头,泛指今中山路(中山中路)中段、清泰街西端以及开元路东段一带。古时滨海,为防海潮侵袭在此作坝称洋坝,俗称洋坝头。宋时御街穿此而过,为杭城商业中心。明时为蔬菜鱼肉等集市贸易之地。民国时此处店铺林立,市面繁荣,沿用为区片名。

◆ ◆ ◆ ◆

最酸的弄堂

醋坊巷

◆ ◆ ◆ ◆

相传宋代的时候有十二个醋库,这里是其中之一。

光听这个名字,阿六就觉得,牙好酸

◆ ◆ ◆ ◆

最“臭”的弄堂

马子弄

◆ ◆ ◆ ◆

东出建国南路,上板儿巷西,断河头东,《梦梁录》巷十三:“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收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马子弄实为马子铺集市。民国时期,断河头为粪船麋集之地,当时杭城有三家“金汁行”(粪行),垄断粪汁,断河头亦有一家。

全是臭臭啊!啊!啊!

果然是“香”飘万里!

◆ ◆ ◆ ◆

最有肉感的弄堂

牛羊司巷

◆ ◆ ◆ ◆

南宋时有牛羊司在此。牛羊司为管理皇帝用膳和祭祀用牲口的专职机构。巷名启用于南宋,又名武宁巷。牛羊司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 ◆ ◆ ◆

最会讲故事的弄堂

背后有着历史故事的弄堂

◆ ◆ ◆ ◆

小营巷

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这里曾经是太平军的营地,所以叫小营巷。这里曾是太平天国的昕王府所在。如今这里成了杭州传统建筑特色街坊。这里曾经是南宋小朝廷的禁军营地,附近的银枪班巷、金枪班巷暴露了小营巷前世的秘密。

馒头山路

因为在馒头山边上所以叫馒头山路,简直太6666了!

那馒头山为什么叫馒头山呢?据传,清咸丰末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占领馒头山,城内清军断粮, 太平军就做了大批馒头堆成山状,置于凤山门城墙下,趁清军开城门抬馒头时,冲入城中,打败清军。

孝子坊

与荷花池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

祠堂巷

在热闹非凡的河坊街上,安静地藏着一条挺不起眼的小巷,不显山不露水,一如杭州小巷的一贯风格。只有在看到42号黑漆大门之上的黑色大理石碑刻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于谦故居。祠堂巷南起河坊街,北越东西向的高银街、高银巷,一直到太平坊巷。原来叫南新街,是南宋后新辟的街巷。因于谦故居后来改称怜忠祠,故有此巷名。1989年整修后的于谦故居,至今仍是粉墙黛瓦,条石台阶,黑漆大门,前后共三进院落,一派明代建筑风格。

◆ ◆ ◆ ◆

最有诗意的弄堂

大塔儿巷

◆ ◆ ◆ ◆

皮市巷附近的大塔儿巷11号,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出生的地方。戴大诗人兴许便是在这条巷子里瞧见的撑着油纸伞,眉头凝着淡淡忧愁的“丁香姑娘”。如今的大塔儿巷只剩下不到20米的长度,旁边的小塔儿巷也好看,斑驳的白墙露出些内里的青砖,青石板的路面已油光锃亮。

◆ ◆ ◆ ◆

最怕火的弄堂

火药局弄

◆ ◆ ◆ ◆

杭州火药局弄南起惠民路中段,北至羊坝头西段。明代在此设火药局,专贮火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研制火药不慎引爆,火药局毁于火灾。

◆ ◆ ◆ ◆

最出名人的弄堂

四牌楼

◆ ◆ ◆ ◆

东接城隍牌楼巷,西至元宝心。长200米,宽4米。旧称四贤祠巷,因巷内旧有“忠节祠”,祀伍员(伍子胥,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俗称“十五间楼”,为南宋韩侂胄阅古堂遗址。韩侂胄(南宋大臣,封平原郡王),南宋庆元年间,他看中这块吴山下的宝地,凿山建园开洞疏泉,建“阅古堂”。将吴建山通下的泉脉名“阅古泉”。邀请当时已79高龄的诗人陆游为之作《阅古泉记》。

◆ ◆ ◆ ◆

最爱炫富的弄堂

元宝街

◆ ◆ ◆ ◆

据说可能是因为巷内两侧的高墙像元宝的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像元宝心,所以叫元宝街。杭城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一条古石板路,用一百三十多块青石板铺成。元宝街东起金钗袋巷,西至中河南路,中间与牛羊司巷呈十字交叉,街长两百多米。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街1号就是源丰祥茶号旧址,朱红的木门里,是昔日为皇帝晒制御茶的地方。据说南宋的时候,皇宫里用的茶叶都先要在这里进行翻晒制作,然后才能进贡。

◆ ◆ ◆ ◆

最听不懂的弄堂&最有钱的弄堂

旧藩署

◆ ◆ ◆ ◆

清嘉庆年间改为布政使署(即藩署),设有金库,收存地方钱粮收入。民国时此地称旧藩署。1966年改名军民路,1981年恢复旧名。

金库!

金库!

金库!

你说是不是最有钱的弄堂!

◆ ◆ ◆ ◆

跟西游记有关的弄堂

十五奎巷

◆ ◆ ◆ ◆

据说《西游记》这部经典著作是吴承恩在杭州一条著名的巷子里完成的。这条巷子,就叫十五奎巷。走进去,你就能发现,什么叫做老杭州了~

十五奎巷真的已经很老了,老的只剩一些老人家还住在那里,沿街是一些很古老的店面,卖一些竹篮子,竹篦子,手工箍起来的毛竹洗脚桶。

这个地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巷子的徽州会馆里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为不好听,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法是,明嘉靖年间,住在巷子的人都练习骑马射箭,科举时一下有十个人中举,所以叫十武魁巷,后来传着传着就给读成了十五奎巷。

名字略有点拗口,不过一点也不妨碍它因为吴承恩和西游记成为新一代文青的打卡圣地。

十五奎巷曾经是杭州庙宇集中地。其中有一座叫玄妙观,观内有青霞洞,据说是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地方。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吴承恩出任浙江长兴县丞前,曾寓居吴山北麓的石乌黾巷(现在的十五奎巷)中的玄妙观。如今庙虽不在,但洞尚存,在原先的市委党校内。

昔日86版的西游记的演员,好多都离开了我们。就在4月15日,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沉痛默哀。谢谢你,陪伴了我们的一整个童年!我们会永远记得你和你的西游记!

杨洁女士虽然不在了,但是取景地还在,十五奎巷还在,青霞洞还在。阿六想去看看,重拾心中的《西游记》和儿时的记忆,约吗??

来源:无双财经

校对:吴诗倩

审核:团委

如何投稿

务必注明作者和联系方式,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