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基督教堂旅游攻略-墨西哥基督教堂必玩景点

同程走走
墨西哥基督教堂

墨西哥基督教堂原建造于1979年,因恶劣环境影响使得原建筑破败不堪。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2007年翻新后的模样,该教堂供当地一百多万教徒做礼拜及其他。白色预制面板既与教堂的神秘和纯洁合二为一,又借此平衡两边对立结构。全新的轻质预制板创造出亮丽的教堂外观,引领教徒重温原始教堂的辉煌大气。

基督教堂:西风东渐的别样“风景”

刘公岛基督教联合礼拜堂

邹本东/摄影

刘公岛在英租时期曾有过三所小教堂,一所为刘公岛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另两所分别是詹姆斯天主教堂和圣公会教堂,遗迹已荡然无存,毁于何时也已无从考证。还建有弟兄会传教士住宅和弟兄会妇女俱乐部,现保存完好。这三处存留下来的带有“西方文化符号”的特殊建筑,成为百年前西风东渐的别样“风景”。

联合礼拜堂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现貌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位于刘公岛邓公路东端,黑瓦屋面,哥特式拱券门窗,虽体量不大,却也玲珑典雅、小巧别致,在刘公岛上凸显出了异国景致,吸引着途径此地游客的目光,是刘公岛仅存的一处英人教堂。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旧貌 摄于上世纪初

1894年,英国传教士本杰明(Benjamian R)、艾达•穆迪特(Ada E.Mudditt)夫妇前往石岛传教,1898年受普茨茅斯弟兄会指派离开石岛前往刘公岛定居,主要为英国海军官兵进行宗教服务。他们先是开办了一处供水兵和士兵休息、娱乐的机构,其中划出一个房间做祈祷、阅读圣经用。

1902年建起能容纳400人的联合礼拜堂,并且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周日也在这里作礼拜,其它一些志愿服务也在那里进行。

教堂哥特式窗户

该教堂建筑为石砌结构,有教堂及附属建筑8间,占地227平方米。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东侧、南侧各建有一处门厅,东侧另有一附属建筑与主建筑相接。南北两侧的门窗采用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券拱式,由砖砌成拱;东西两侧山墙上各设圆形窗。屋顶为硬山二面坡式,合瓦屋面、木质挑檐,屋脊中央建有一小型钟塔标志物。

新中国成立后,该教堂一直被驻岛海军某部管理使用,曾改作幼儿园,2010年后闲置。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西式婚礼

1912年,在刘公岛水师学堂后面的山坡上,曾建有一所詹姆斯天主教堂,现遗址已荡然无存。

刘公岛詹姆斯教堂旧貌 摄于上世纪20年代

詹姆斯教堂内景 摄于1923年

但从现存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出该教堂容貌。石砌的教堂体量不算大,正门设于西山墙,并带有立柱装饰,与拱圈型窗户格调一致。屋顶部设圆型天窗,屋脊正中有小钟楼,且有中式瓦兽,兼有中西合璧的韵味。教堂内设耶稣张开双臂普世生灵的塑像,并摆放供基督徒做弥撒的座椅,整个布局均按照西式教堂格局布置。

英国海军少校伯顿的婚礼 摄于1938年

由于史料的匮乏,有关发生在当年教堂的人和事已无从知晓。然而一场轰动当时的西式婚礼仍然鲜活地留存在记忆里。那是在2010年4月17日,一个叫安妮特•瓦克夫人的英国人来到刘公岛,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72年前父母在刘公岛詹姆斯教堂举行婚礼的印迹。借助瓦克夫人带来历史照片以及她的讲述,不仅直观地还原了当年那场别开生面、新奇热闹、轰动一时的婚礼场面,还领略到詹姆斯天主教堂昔日风情。

据瓦克夫人讲述,她的父亲叫帕顿,是英国海军中国舰队少校军官,在“萨福克”号战列舰上服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来到刘公岛;其母亲叫马乔里,也是英国人,随在上海任职的父母来到中国,两人相识相恋于上海。1938年,帕顿所在的“萨福克”号驻扎在威海卫,他们申请在刘公岛上的詹姆斯天主教堂举行婚礼。

在教堂门前等待英国新人的中国妇女和儿童 摄于1938年

1938年4月18日,星期一,复活节次日,是西方人期盼新生与希望的日子。帕顿与马乔里在刘公岛上举行的这场婚礼,也是詹姆斯天主教堂26年来举行的首次婚礼。那天的教堂装扮一新,里面摆满了早晨从山野里采集的各色鲜花。一百多个席位,座满了新郎新娘的朋友、当地英侨和“萨福克”号及其他军舰上的水兵。

新娘乘坐中国式的花轿从康来饭店前往教堂。教堂里奏响了《婚礼进行曲》和圣歌《神之爱无与伦比》、《仁慈之圣灵》。岛上的牧师和“萨福克”号上的随舰牧师共同主持婚礼。英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的两个小女儿担当花童。新娘身穿由上海中国裁缝缝制的白色软缎婚纱,脸上遮着蕾丝面纱,手捧白色山茶花束,缓缓走上婚坛。父亲把她亲手交给了新郎。祝福声中,新人宣誓行仪,结为夫妇。

新婚夫妇乘坐人力车离开教堂 摄于1938年

热闹的婚礼现场 摄于1938年

婚礼仪式进程中,教堂外也热闹起来。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从四面八方向教堂聚拢,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一名军官头戴三角帽,佩带肩章和军刀。新奇的西式婚仪,让看惯了中式婚礼长袍马褂、大红绣袄的中国人,大开了眼界。

仪式结束后,花童们向新郎新娘抛撒花瓣。英国海军军官举着军刀,搭成拱廊,新人从拱廊下穿过。军官们穿着镶有金边的裤子,伴随着拔剑动作,现场气氛达到高潮,英国的多家报纸也做了报道,可见这场别具一格、中西融合的婚礼反响之大。

传教士住宅

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因有牧师常年住在刘公岛,并在岛上建了住宅,位于基督教联合礼拜堂西北处,也是威海现存唯一的传教士住宅。

传教士住宅旧址 摄于2010年

本杰明•穆迪特夫妇是弟兄会最早来到刘公岛上的传教士。由于穆迪特的健康原因,他们夫妇于1907年离开中国,传教工作由厄尼斯特•奥肯德夫妇接替。1917年2月,厄尼斯特购得刘公岛北山脚下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筑住宅。

厄尼斯特是一位印刷商,1904年同妻子玛丽来到刘公岛,并创办了教会印刷所。他在接替传教业务的同时,仍负责教会印刷工作,并且一直工作了25年。厄尼斯特在海军俱乐部从事布道活动,玛丽则负责妇女聚会,还开办了一处周日学校,刘公岛上几乎所有的英国孩子都参加这所周日学校。由于健康原因,厄尼斯特和玛丽于1931年返回英国,厄尼斯特于1935年去世。厄尼斯特和玛丽是在该建筑住的时间最长的传教士。

传教士住宅现貌

劳力斯•乔丹是在这栋建筑里居住过的最后一位传教士。劳力斯是1922年来华传教,1936年到刘公岛联合礼拜堂做牧师,除在教堂组织礼拜和婚礼活动外,还到军舰上为英国海军官兵布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家被日本人押往上海龙华集中营拘禁。1945年抗战胜利后,劳力斯回到英格兰,不久又返回中国,到江西进行传教活动。

劳力斯在刘公岛时,他的儿子西奥多•乔丹年仅8岁。2004年和2005年,西奥多及家人连续两次专程到刘公岛探访他们的故居。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一直由驻岛海军某部管理使用,1990年代末期,该建筑因年久失修闲置。2013年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妇女俱乐部

英国租占威海卫后,到刘公岛避暑疗养的西方人激增。除了随英舰而来的英国水兵之外,还有常驻岛上的基地工作人员、商人以及西方游客,其中有很多或随军或随商而来的无业妇女。

弟兄会妇女俱乐部现貌

为了满足这些妇女的精神生活需求,1904年,基督教弟兄会在刘公岛水师学堂院内建了一处妇女俱乐部,进行宗教和娱乐活动。后来,随着岛上娱乐场所的增多,该俱乐部停业。

该俱乐部建筑体量很小、简单朴实,砖石结构、实木廊柱,敞开式外廊东端留有拱形门洞。2005年,文物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午战争纪念地一部分。

文图 彭均胜 刘巍峰

衡复建筑|国际礼拜,协和万邦——上海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

“衡复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原创专栏,请随“衡小复”一同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房子与其背后丰厚的故事。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谈历史的方式,让我们走近衡复、爱上衡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我们以衡复风貌区内31条风貌道路为锚底,深入阅读每个附丽于风貌道路上的历史建筑与人文故事,讲述绿荫遮蔽下的物载变迁与人文情怀。

衡山路上的仿哥特式教堂

衡山路53号国际礼拜堂, 位于原贝当路、巨福路(今衡山路、乌鲁木齐路 )路口。 原名协和礼拜堂Community Church,取义于《尚书》“协和万邦”,寓意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

这是一座哥特复兴式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 建于1925年,布雷克设计, 江裕记营造厂承建, 占地7300㎡,建筑面积为1372㎡。西侧三层副楼建于1936年。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葱郁的梧桐树下,透过欧式风格的铁栅栏向里眺望,国际礼拜堂典雅的清水红砖建筑显示出它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祥和。

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假三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L形,由礼拜堂与 左面一幢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成L形连成一 体。外观为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似于英国悬锤式屋架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顶铺石板瓦。

入口花窗、祭坛台口、后墙采光窗以及侧廊柱间均采用尖券开口,侧窗均为弧券双叶窗,石砌窗框和窗棂,细部十分精致。外墙以清水红砖砌筑,外墙面布满常春藤,表现出19世纪欧美乡村教堂静谧的气氛。

教堂内部为三廊型巴西利卡式, 堂高16米,侧廊两层,可容纳700人。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窗户 镶嵌冰梅纹玻璃。坐位为单人靠椅,椅背后有安放圣经的小匣子, 堂内设备齐全,装有暖气设备。教堂两侧设尖拱长廊,大堂的左侧有大片空地,现在是一片草坪,环境十分幽雅。

教堂左翼为三层楼房,也装有暖气设备,窗樘采用平拱,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二楼为幼儿室,三楼有小礼拜堂,为少儿或少数人集会之用。

协和万邦,和衷共济

国际礼拜堂于1925年3月8日落成,由在沪美国侨民及其他外国侨民集资建造。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堂内可容700人。

教堂建成后,因参加者主要是美国基督徒,人们又称美国礼拜堂。 最初参加礼拜的都是外侨,首任牧师是美国匹兹堡卫理公会费礼门。抗战时期吸收了许多欧洲人及少数中国人,遂改名为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的设计图纸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部分外侨被日军关进集中营,此时始有中国牧师布道,并且陆续有中国基督教徒参加礼拜。

国际礼拜堂素以应严的崇拜仪式和优美的圣乐为传统。半个多世纪来,每逢基督教节日,国际礼拜堂都要举行隆重的音乐崇拜。一些著名的钢琴家和合唱指挥家都参加过国际礼拜堂的圣乐活动。

自1980年代复堂以来,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的上万名基督教徒来此参加礼拜或访问。除了每年接待千余名港澳台与国外来宾外,还接待过许多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宗教领袖,他们中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夫妇、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尔大主教乔治·凯瑞、香港基督教圣公会主教白约翰夫妇等。

1996年9月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每星期日在国际礼拜堂开设专供在沪外国人参加的英语专场礼拜,用英语讲道,深受外籍人士的欢迎。

沈以藩 主教与丁光训主教

国际礼拜堂先后走出过两位中国基督教主教,一位是才华横溢的沈以藩主教,另一位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训主教。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文字来源:《上海近代建筑史稿》、《梧桐树后的老房子》、《回眸—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图片来源:徐汇区文旅局、湖南街道及部分网络图片

RECOMMEND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到黄浦区基督教沐恩堂学习考察

11月6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二级巡视员余飞等一行23人到访沐恩堂学习考察。黄浦区基督教两会主任、沐恩堂堂管会主任姜茜莉牧师等接待 学习组一行。上海市民宗局基督教处负责同志,黄浦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徐惠江陪同学习考察。

在交流中,陈恩昭就广西基督教工作的经验做了交流分享。徐惠江介绍了黄浦区情,尤其是红色基因、历史的沿革和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方法等。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习组一行还就宗教场所如何发挥社会作用、积极开展特色宗教工作等,进行了重点交流。

谈到沐恩堂开展的工作时,姜茜莉介绍了沐恩堂的日常工作、地位与重要性,并就沐恩堂的宗教中国化工作进行了汇报。姜茜莉强调,教堂应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对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每年重阳节,沐恩堂都会主动组织义工上门关心老人;疫情期间,沐恩堂同黄浦区民宗系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捐赠了多种防疫物资,发挥了宗教界的不可替代作用。

学习结束后,学习组成员对上海市、黄浦区民宗系统及基督教两会的特色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表示此次考察收获巨大,对上海的基督教工作和基督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