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故城旅游攻略-大名府故城必玩景点

旅游达人
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位于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以大街村、御营村、双台村3个村为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千米,大名府故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

中文名:大名府故城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丛峰线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36 k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Ⅰ-20

时代:宋

重磅!大名府故城遗址将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附大名府故城介绍

2018年6月14日下午,县文广新体旅局与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就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大名府故城址考古计划书、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计划书、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编制进行签约,副县长石立出席签约仪式。

据了解,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文物大厦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公司主要开展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以及文物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和文物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培训。

大名府故城介绍

大名府故城位于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大街村鱼营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庄是当时府城的四个大门,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

大名府,旧址所在今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大名府是宋朝的陪都,当时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比开封还多,《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现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

大名府故城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始建于360年,经历了9个朝代的兴衰变迁,历史上被誉为“河朔重镇”“北门锁钥”,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宋朝时期作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更是名扬天下。其城池建制规模宏大,不逊于当时的汴京开封。1401年,漳河、卫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整个城池圮于这场洪水。因此城是一次性水毁,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大都保持原貌,大名府故城遗址上城廊较为明显,所有宫殿区内的坑壁上都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层。

大名府,历史悠久,为古冀南三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之一,也是燕赵大地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名府故城址,座落于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占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现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庄是府城的四个主要城门。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是古运河岸边上一颗隐逸的历史文化明珠。

大名府故城郭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因王莽家族借其姑姑孝元皇后发展外戚势力曾获封“九侯五司马”,故称贵乡郡。公元580年,北周改置魏州。隋炀帝时,公元605年,魏州改为武阳郡,辖元城、贵乡、马陵三县。公元608年,永济渠开凿。

盛唐时期,大名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政治、军事重镇和农业经济、商品贸易中心,是大名历史上的兴盛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此时魏州只有十三万多人,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中期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已增至一百一十多万人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会。大诗人李白沿运河游历,看到魏州(大名府)的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公元696年9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抵御契丹,10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为其建造生祠及祠堂碑。现在我们仍能见到的“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已经历一千多年的栉风沐雨,它仿佛在向世人诉讲着狄仁杰手拈胡须,挥洒退契丹的那段历史事实。

明清大名府古城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当其盛时辖贝、博、魏、卫、相、磁、洺七州。从公元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除田弘正时归附朝廷,魏博始终不受朝廷节制。魏博节度使们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替更始,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语。足以说明其势力的强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八十里,号“河北雄镇”。

五代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梁、唐、晋、汉、周占据,给这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李存勖建都时“筑城高达三丈有奇,并门楼、敌台、戌辅、女墙悉如制新”。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的社会动荡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民族—契丹(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这座边陲重镇,修建宋代的北京,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正如《宋大诏令》所言:大名“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夏。”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曾驻跸大名府古城督战。史志上记载大名府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滑贼据之令天下不安”之说,可见大名府足具“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钦定北京后,朝廷耗资巨万,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在改修外城后,又增建了宫城,置百宫,宫殿略如都城,建有四殿十四门并两座水关。建筑形式和规模都非常壮观宏大。宫城称内皇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建门五。外城为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建门九。又引漳入卫掘一小河西渠(今引河)贯穿全城,并修建水关,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把大名府故城建成为御敌“铁壁”。南宋时,大名城故城随着朝廷衰败有些萧条,此时女真族强大起来,灭辽建金南下攻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大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府,领开州及元城、大名等十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宋以后,大名府故城失去了往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黄河、漳河、御河(卫河)不断泛滥、於积,多次为患大名,使大片良田荒芜;元世祖时,“会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经府境”。水利与水利交通与唐宋大为逊色;金元以来,数罹兵燹,多有残毁。诸多因素迫使历经9朝1042年,七为都城的大名府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从此,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被尘封,同年在艾家口重建大名府(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5米,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取土层地层遭到破坏,在取土坑内时常发现井、灰坑、建筑构件及排水设施。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即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

城墙遗址。铁窗口村东南村东南地表保存一段城墙高6—7米、宽15—17米,长约140米,保存较好(插图336);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者约180米,高6—7米,宽4—10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高约4—5米,宽约10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石,城墙表面种植农作物。

大街遗址。包括大街、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地表以下3—5米。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陶瓷等文物残件。大名府故城址未进行过发掘,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石刻、旗杆座等附属文物。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它废弃的城池。现大名府故城址上城廓明确,无大型企业,村庄稀疏,尤其宫殿区遗址地表均为耕地,与城下城的汴京(北宋京城开封)相比,开发大名府故城,条件更为优越,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

近期以来,大名县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发掘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宋文化展区,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

大名府故城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大名府故城

--------柴元魁/文

大名府故城位于今大名县城东大街镇一带,以现在的大街镇魏州、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庄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大运河(现称卫河)在城东临城而过,是古运河岸边上一颗隐逸的历史文化明珠。

大名府故城宫殿区遗址

大名府故城宫殿区遗址

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至明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其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金、元、明9个朝代、历时1042年。

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两省北部、内蒙古东南、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俄罗斯远东的东南部及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

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史思明,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郭威、柴荣,北宋的王钦若、包拯、寇准、吕夷简、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地居过官从过政。唐中期天宝年间(742-756年),魏州(今大名)人口已由13万增至110多万,成为全国闻名的“河朔重镇”,城西水运发达的运河水系,曾使这座故城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饭庄酒楼门对门”之说。诗仙李白曾沿运河游历,看到魏州的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这个时期,便是大名府历史上第一次兴盛时期。北宋初年,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契丹民族(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修建了宋代的北京。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曾驻跸大名府故城督战。史志上记载大名“环漳水而襟卫河,面太行而抵沙麓”,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世称“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猾贼据之,令天下不安”之说。

《宋大诏令》载宋真宗谓大名言:“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足见其地理位置具有“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正式称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的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

现如今大名府故城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她所蕴含的九朝历史文化风韵和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仍被世人广为追忆和称颂。

历史上大名府故城从建到圮,历经多次兴建与修缮,但建筑形式和规模,主要源于唐宋时期。为此,我们对大名府故城称为唐宋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城墙红寺段遗址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隋武阳郡复为魏州(今大名)。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当时的魏州(今大名)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卢龙镇,治幽州,今北京;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青州市益都),魏博居四镇之首,首辖贝、博、魏、卫、相、澶等州(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县、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市、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澶州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从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代灭亡的100多年间,除田弘正归附朝廷外,魏博始终不受朝廷节制。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说。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附马都尉田悦(田承嗣的侄子)在魏州叛唐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征调辖区六州百姓,沿魏州城西的河门旧堤扩筑外城,至此,魏州城方圆80里。城由内向外分为王城(又称牙城、皇城、内城)、罗城(又称中城)、大城(又称外城)三层,号“河北雄镇”。王城是罗城、大城的中心,王城有东、西、南、北4座门,内有武德殿、文思殿、画堂、寝殿等4座殿堂。罗城周长40里,建有5座门,南为南砖门、观音门,其它三面分别为橙槽门、冠氏门和朝城门。大城周长80里,建有8座门,南、北、东、西各2门,分别为南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和上斗门、下斗门,此为大名府故城第一次大规模的兴建。时有“魏博六州(时,魏博领魏、博、贝、卫、相、澶6州)户口,天下之半”之说,由此可知,当时魏州已是可与都城长安(时,长安城周长73,4里)相媲美的全国大都市。五代时期大名府故城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除后梁外皆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国都或陪都)。这一时期,大名府故城略有修缮和改建。后唐庄宗李存勖于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四月,在此建都登位称帝后,将魏州改名为东京兴唐府。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又将这座城改为邺都广晋府,为其陪都。并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年)闰月,将邺都宣明门改为朱凤门,并改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其门悉从殿名王城(即皇城)四门,依东西南北顺序分别称作万春门、千秋门、乾明门和玄德门。改罗城南砖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槽门为清景门、冠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风门;改大城(即外城)南门为昭明门、观音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静安门、魏县门为应福门、冠氏门为迎春门、朝城门为兴仁门、上斗门为延清门、下斗门为通远门。后汉乾佑元年(948年)三月将这座城又改名为大名府,并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大名府名的正式发端,也是大名县名的初始。之后,府县同名,大名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为防契丹南侵,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的陪都,朝廷拨库银十万两,由宰相吕夷简主持,改修外城,增建宫城,使大名故城周长为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其势略如都城”(时,开封府城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使其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并称四京,这是大名府城四为国都、六为陪都中时间最长、最有影响的一次都城史,长达86年。

一、撤去八十里外城,以唐朝罗城为京城(即外城)基本轮廓,周长为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有内外城门17座。南城建有3门,东城、西城和北城各建有2门。南城3门:中为南河门、东为南砖门、西为鼓角门;北城2门:正北为北河门、西为北砖门;东城2门:正东为冠氏门、东南为朝城门;西城2门:正西为魏县门、西南为观音门。又引御河之水经西渠穿大名府故城而过,并修建水关2个,上水关为善利(关)、下水关为永济(关)。宋元丰七年(1084年),废去善利、永济二关。

二、修内城为宫城(即皇城),周长为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宋真宗驻跸行宫,建有5门。南城3门:中为“顺豫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城为东安门;西城为西安门。当时未设北门,宋熙宁九年(1076年)在北城建门1个,为靖武门。南顺豫门内东西各有1门:为左宝成门、右宝成门。往北为班瑞殿,殿前有东西两门:东为凝祥、西为丽泽。班瑞殿东南是时巡殿门,往北为时巡殿,殿前有东西两门:东为景清,西为景和。再往北,依次为靖方殿和庆宁殿。

三、宋熙宁九年(1076年),北宋又改故城京城(即外城)正南的南河门为景风门,南砖门为亨嘉门,鼓角门为阜昌门;改正北的北河门为安平门,北砖门为耀德门;改正东的冠氏门为华景门,东南的朝城门为安流门;改正西的魏县门为宝成门,西南观音门为安正门。华景、安流、宝成、安正四门之内各修二重门1座,分别取名为春祺门、巽齐门、利和门和静方门。华景门(原冠氏门)和宝成门(原魏县门)外各建瓮城(又称月城、子城)1座,东为泰通,西为宣泽。

历史上大名府故城曾经有过三次较为有影响的为都(国都、陪都)史。

第一次是五代的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此建都登位称帝。后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打败后梁(亦称朱梁)占据魏州(今大名)后,在皇城南边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大唐(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以魏州原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今的大名县)。当年攻克开封,灭掉后梁,统一了黄河流域,辖有13个节度、50个州。同年12月,后唐从东京(今大名)移都洛阳,降东京兴唐府为副都。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名为邺都。

第二次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在此建陪都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逐渐强大起来,便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今北京以东蓟县、通县之处),声称南侵宋朝。宋仁宗召集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官员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迁到洛阳;二是主和派,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割地、赔金;三是以丞相吕夷简为首的抗战派,主张迎敌北上,把大名建为北京,敌若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他说:“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焉?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反长彼势;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第三次是金天会八年金封藩国大齐皇帝刘豫在此建都。12世纪初,北方女真强大起来,于1125年灭掉了辽国,臣服了西夏。接着又进兵中原,南下攻宋,两次攻破宋京汴梁,俘去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于公元1127年灭掉了北宋,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起了一个金朝。为便于统治,金于金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在中原(冀、鲁、豫)地区建立了一个藩国(藩辅),国号大齐,立原北宋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金朝之子,建都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年号阜昌,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阜昌元年。金太宗天会十年,阜昌三年(1132年)四月刘豫从大名迁都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金太宗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1137年)十一月金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后改封曹王,迁居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而死。刘豫当皇帝共8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2年,作副都6年。

大名府故城城址现存2处重点保护区: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府城墙遗址,位于铁窗口村东南,地表保存有一段城墙,高6至7米,宽15至17米,长约140米。另外,还有几段城墙最长约180米。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瓦。大街遗址,包括魏州、御营、双台三个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于地表以下3至5米处。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的陶瓷等文物残件。当地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土有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旗杆座等文物。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他废弃的城池。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会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作为宋代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人都关注的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勘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3月5日至6日,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2020年河北考古业务汇报会在石家庄举办。国内考古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过去一年河北16项主要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对下一步的考古工作给予建设性指导。

(图片来自往期大名旧址配图)

过去的一年,活跃在河北广袤原野上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砥砺奋进,在追寻人类历史本源,探索河北古代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图片来自往期大名旧址配图)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延续辉煌;尚义四台遗址等新石器考古取得重要发现;雄安新区考古持续推进,南阳遗址、古州城遗址考古惊喜不断;配合做好2022年冬奥会太子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发掘发现了为太子城遗址烧造砖瓦的窑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考古工作稳步推进, 大名府故城遗址等考古勘察取得阶段性成果;行唐故郡遗址、邺城遗址、赵王城遗址等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图片来自往期大名旧址配图)

2020年,成果喜人。2021年,任重道远。“对未来,我们充满期待。2021年,我们打算在考古发掘项目中设立奖项,评选出5—6项全省重要考古发现。”展望未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如此表示。

来源︱凤凰网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