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旅游攻略-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必玩景点

迪哥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距卡拉奇约500公里,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于1980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1921年至1922年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端倪。

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城址占地约8平方公里,整个城市像一张棋盘,每个住宅都有6至10间房,并有院子,所有建筑都用红砖砌成,整个城市有一套完整的下水道系统。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为:“在公元前三千年,这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建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全部由毛坯砖建成,此地包括一座卫城,建在巨大的路基上,周围建有壁垒,这座底矮的城市遵循着严格的标准,从遗迹中能看出早期的城市设计的方式。”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

考古学・朝鲜三国时代遗迹

百济的微笑

瑞山摩崖三尊佛位于韩国忠清南道瑞山市云山面龙贤里,雕凿于伽山溪谷中的峭壁上,是百济后期的杰作。三尊佛的中间一尊为释迦如来立像,高2.8米。佛像面部丰满,弯月眉,杏仁眼,带着温和的微笑。尤为奇特的是,随着光线的变幻,佛像的表情、笑容各异,其明朗的笑容被誉为“百济的微笑”。

Chaoxian Sanguo Shidai yiji

朝鲜三国时代遗迹

朝鲜三国时代指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存的时代。年代从高句丽攻陷乐浪、带方郡(313)起,到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668)止,历经 300 余年。三国的疆域大体是,高句丽位于北部;百济在南部的西半;新罗则在南部的东半。这一时期的遗迹有城址、宫殿、寺庙等,而以墓葬最多,因而有人称这个时期为朝鲜三国古坟时代。

高句丽遗迹

高句丽灭乐浪后,于 427 年迁都于今平壤附近,先后以安鹤宫城和长安城为都城,两城均位于大同江北岸的丘陵地带。安鹤宫城遗址略呈菱形,城墙芯部为土筑,外部砌石,长宽各620 米,是高句丽后期前半的统治中心,城北以大城山山城作为防御据点。长安城略呈三角形,由北城、内城、中城和外城 4 部分构成,面积达 1185 万平方米。城墙依山地和平地的自然地形用石块或土筑成,为平地和山地相结合的所谓“平山城”。它是高句丽后期后半的都城,与从前有所不同,将宫城、居民生活区和防御据点等结合为一体。其中外城为一般居民所住,内城为宫城,中城为官衙区,北城则主要为设防所建。城内还有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市场。该城标志着高句丽都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的高句丽墓葬以石室壁画墓为代表,在平壤附近共发现 30 余座。墓室作方形或长方形,用石块砌成墓壁,以石条叠涩出墓顶,结构多单室和以甬道相连的双室,也有个别多室者,墓穴上覆以坟丘。彩色壁画多直接绘在石壁上面,也有少数绘在墓壁的石灰面上。壁画的题材有人物图、人物四神图和四神图 3 类,各类年代不同,具有分期断代意义:人物图以安岳三号墓,德兴里壁画墓为代表,壁画以墓主人的肖像及其生活事迹为中心,根据墨书题记,两墓的年代分别为 357 和 408 年,属于较早的遗存;人物四神图以药水里壁画墓和梅山里四神冢为代表,壁画在人物图的基础上增加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以表示方向,年代大体属 5 世纪;四神图以平安南道江西郡三墓里的江西大墓和江西中墓为代表,这时壁画题材有新的变化,四神已成为壁画的主体,以忍冬纹、莲花纹以及仙人、怪禽、异兽等填充其间,墓主人肖像及其他人物形象已消失,这些墓的年代相当于 6~7 世纪。上述墓葬都被盗掘,随葬品所存很少,留存的壁画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等。372 年,佛教从中国传入高句丽,这在墓葬壁画中也有反映,德兴里壁画墓中所绘的佛事活动场面以及墨书题记中的“释加文佛弟子”都是明显的例证。此外,在平壤市附近清岩里遗址和上五里遗址均发现佛寺遗址,主要遗迹有八角形的塔基和泥塑佛像等。

百济遗迹

百济最初建都于汉江北岸今汉城附近的慰礼城,后相继迁都今京畿道广州的汉山城、今忠清南道公州的熊津城和今忠清南道扶余的泗沘城,因而遗迹、遗物以上述诸地为最多。熊津城址大部分又被破坏,残存的宫殿、寺庙等遗址中出土有石柱础和莲花瓦当,有些板瓦上还印有“熊津宫”和“熊川宫”等汉字,确切地说明了熊津城的所在。经过调查发掘的寺庙址达 20 余处,寺庙的布局有一定的共同性。在扶余军守里塔基中发现的鎏金菩萨像和如来佛石像,是百济佛像中的典型作品。百济墓葬可以忠清南道公州宋山里墓群为代表。墓葬多为石室墓,有两座则为长方形的券顶砖室墓,即四神冢和武宁王陵。前者曾被盗掘,不见遗物,仅在墓壁上见有白粉绘成的四神图;后者保存完整,发现的两方墓志证实它是武宁王及其王妃的合葬墓。忠清南道扶余附近的陵山里墓群与宋山里墓群基本相同,也有绘四神的石室墓,但不见砖室墓。全罗南道罗州郡的潘南面墓群别具特色。其坟丘多为方形,有的作圆形或双圆形,坟丘顶部埋葬瓮棺,死者仰身直肢,头戴鎏金冠,耳饰金环,颈佩勾形玉珠,腕套铜钏,脚带鎏金履饰,有铁兵器随葬,瓮棺之外则放置陶器。

新罗遗迹

新罗自建国到灭亡 (935),一直以庆尚北道的庆州为都城,发现的遗迹多集中在这一带。早期都城的规模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庆州的月城(见新罗统一时代庆州地区遗迹)在三国时期已是新罗的宫城。庆州附近的邑南墓群则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新罗墓地。在 1.5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大型的封土墓达 150 余座,其中经过发掘的有壶杅冢、金冠冢、金铃冢、瑞凤冢和天马冢等。墓葬皆为积石木椁墓,在竖穴土圹内用砾石堆积在木椁的周围,上面覆盖高大的封土。每个墓室只葬 1 棺,有的在椁室的一端置有盛装随葬品的大木箱。间或在同一坟丘下建两个墓室,可能是同冢异穴的夫妻合葬。随葬品相当丰富,以金制的山字形冠、耳饰、颈饰、腰带和腰佩等精美的服饰品最具特色,另外有马具、陶器、青铜容器、铁制工具、漆器和玻璃器等。出土陶器中的带有划纹或附加人与动物小塑像的青灰色陶器,可能是专供随葬的明器,制造独特,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墓葬中也发现有若干外来品,如青铜的鼎、斗和漆器来自中国,青铜壶杅是高句丽的制品,玻璃杯则可能来自西亚,反映了新罗与其他地区的交往。瑞凤冢出土的银碗,盖内和底部分别刻有“延寿元年太岁在卯三月中太王敬造杅用三斤六两”和“延寿元年太岁在辛三月□太王敬造合杅三斤”铭文。以上发现表明,庆州邑南墓群可能是 5~6 世纪新罗王陵的所在地。但墓区偏北部的一些小型墓葬,建造规模小,随葬品数量少,可能墓主人的身份较低。在新罗的其他地区还发现许多石室墓,虽然墓葬形制有不同,但葬式和随葬品都与邑南墓群基本一致。

(安志敏)

霸气!遵义又一处古迹遗址入围全国十大考古!

我们微信公众号是:meetzy8

去年海龙屯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贵州省零的突破

它曾经是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现在

“播州土司杨辉墓”又入围2015全国十大考古

成为贵州考古历史上第六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月1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结果。在25项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古发现中,贵州省遵义明代播州土司杨辉真墓考古名列其中。如果最终入选,那么它将成为继盘县大洞(1993年)、赫章可乐(2001年)、威宁中水(2005年)以及遵义海龙屯(2013年)后,贵州考古历史上第六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意义非凡。

除了考古新发现

遵义还有一大坡古迹遗址、历史名胜

今天我们就来摆谈摆谈~

播州安抚使杨粲墓

墓地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随葬物中有两具铜鼓,两鼓造型凝重,纹饰精美,十分珍贵,已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

务本堂

位于遵义正安县新州镇属古毋敛坝,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尹珍,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

湄潭文庙

位于遵义湄潭县,是贵州境内现在保存完好的三大文庙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历经近400年历史的变迁。建筑中的精巧的木雕和石刻不可多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等多种文物价值。尤其是浙江大学“文军长征”至湄潭,更为其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玛瑙营盘

位于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营盘始建于南宋末年,扩建于清咸丰年间。营盘占地9.9万平方米,利用山、岩、洞、水等自然条件,考虑了攻、防、退、守而建,营盘气势宏大,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已发现的最完整的古军事建筑。

湘山寺

屹立于名城遵义市中心,开创于盛唐时期,历经1200余年,是黔北佛教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重点寺院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台

位于习水县三岔河,嘉庆十五年"不惜锱铢,请匠鸠工,穿崖凿壁"建成的望仙台石窟,造型精美,技艺精湛,被誉为贵州第一石窟。"寺祠合壁、人神共塑"的摩崖造像世所罕见。

丙安古镇

位于赤水中部的丙安乡境内,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脚楼,蔚为壮观。镇上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大同古镇

位于遵义市赤水市赤水河畔,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土城古镇

位于遵义市习水县西部,土城“山明水秀、地坦人稠”,水陆交通便利,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历史上商贾云集,是赤水河中游的政治、经济中心。秦币、汉砖、古陶、汉墓、宋酒窖、古盐号、古船帮、张半担宅等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呈现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夜郎镇

位于贵州省桐梓县中部,为夜郎古国故地,夜郎是全国至今唯一仍以"夜郎"命名的行政区域,曾为唐、宋夜郎县城遗址,唐代"诗仙"李白的流放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环境优雅,境内文物胜迹众多。

敖溪古镇

位于遵义市余庆县乌江北岸,原名余庆司,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唐乾符年间设余庆土知州,元设余庆军民长官司、明置余庆正长官司,毛氏子孙世袭正长官一职达28世725年之久。有着浓郁的"青砖马头墙、红梁花格窗、飞檐小青瓦、家家开店堂"的土司风情,素有"黔北花灯之乡,余庆文化之源"之美誉。

茅台镇

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龙潭古寨

位于遵义务川县大坪镇,已有700多年历史。房屋建筑大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寨内众多遗址故居,清晰地展现着这个村寨的古老之美,是“世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

杨家寨

位于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居住着近百户仡佬族人家,用龙纹石修建了石院坝、石台阶、石梯子、石雕、石神龛、石水井、石墙矸、石龙门等古老建筑,保留有崇拜蜘蛛的传统习俗。

以上这些都只是遵义古迹的一丢丢

了解遵义更多的春秋历史

各人来体会

考古发现罗城遗址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楚文化入湘遗存

1月9日,罗子国城遗址(罗城遗址)考古发掘及专家现场会在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举行。与会专家认为,罗城遗址北部小洲罗地点出土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这充分说明,罗城遗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进入湖南最早的地点之一,可谓湖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所在。

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遗址主要由城址区及外围的聚落组成。城址区现大体可见长方形的城垣,东西长约 620米,南北宽约 320米,面积约为 20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为李家河。从以往调查情况看,在罗城城垣的外围,还分布有小洲罗、小洲熊、鸡公滩、马头曹等东周时期的遗址,从而构成了一处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

罗城遗址考古挖掘现场

2020年,因罗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外的小洲罗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小洲罗位于罗城城址的北部,东、北两面临近汨罗江,南距罗城北城垣约250米。此次发掘共布 10米×10米的探方 30个,实际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

通过本次考古工作,发现了一批可能与制陶、制石等手工业活动相关的取土坑、陶窑和建筑等遗迹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并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晚期阶段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这些陶器与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几乎完全一样,而与湘江下游发现的以临湘大畈等遗址为代表的本地同时期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别,这说明此时罗城遗址的居民并非本地居民, 而可能是一批来自于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楚文化系统的移民。据《汉书·地理志》应劭注和《水经注·湘水》等文献记载,楚文王时将罗子国自枝江迁徙到罗县一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在今汨罗城关的高泉山一带,曾发现过一批春秋时期较高等级的铜器墓。

“这些发现表明文献记载的楚人迁罗事件可能并非空穴来风,罗城遗址可能就是楚国安置罗国遗民之地。这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能够实证罗国史迹的唯一一处遗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罗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盛伟说,“遗址出土的大量春秋中期甚至更早时期的遗存,属于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是楚文化大规模进入湖南的最早一处地点,可谓湖南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治理体系的起点所在。”

罗城遗址发掘出土的部分春秋中期陶器

从包山楚简记载有罗县来看,楚国设置罗县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 316年之前。2015年,为研究罗城遗址的年代、布局等问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工作。通过对罗城东城墙断面的清理,发现罗城的城墙结构是由中间的墙体和两侧的护坡组成,其中在其西侧护坡的填土中出土了少量不早于春秋晚期的陶片,由此说明罗城城墙修筑的时代应在春秋晚期之后。此外,通过在城内布方发掘,发现其早期遗存也主要集中于战国时期。由此证明罗城城垣的修筑时代应不会早到春秋时期,而应为战国时期。由于遗址的主要文化面貌表现出典型楚文化的特征,且城址面积仅20万平方米的规模, 因此其性质应当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境内的一座县城。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就是出土和传世文献记载的罗县。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战国时期罗县城是在春秋时期罗国遗民聚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罗县是楚国南方的重镇,战国晚期更是成为楚国的战略大后方。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汨罗山、归州山等地发掘的墓葬来看,战国晚期时罗县的人口出现井喷式地增长。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就是在罗县度过的。在汨罗山墓地发现了许多至今保存高大封土的高等级墓葬,当地民间称为“屈原十二疑冢”,经过勘探证实应是一批战国时期高等级的楚国大墓。考虑到当时郢都已被秦人占领的情况,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屈原墓的可能性。

在 2015年度的考古工作,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还在罗城城址的东南角发现了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小城,其由东西并列的两个方形城圈组成,其东墙和南墙分别沿用了原战国城城墙,北墙、西墙则为六朝时期修筑。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汨罗山、归州山等地还发掘一批秦汉至南朝时期的墓葬。结合文献记载来看,《水经注·湘水》《汉书·地理志》《通典》等均明确记载秦汉时期的罗县城在汨水以西。从时代与地望看,罗城遗址与文献记载的秦汉以来的罗县高度吻合,因此罗城遗址同时也应当是秦汉至六朝时期的罗县。

从城市考古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南方地区战国、秦汉、六朝时期县城有一个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罗城六朝小城的规制与汝城、宁远等地发现的六朝时期县城规模相当;而在原来已有城市的西南另辟六朝小城的做法,在湖北荆州的郢城遗址中也可以见到。因此,罗城遗址是秦汉以降南方地方城市发展的代表,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之,罗城遗址的发展历程是湖南华夏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对研究江南的开发、湖南的早期历史以及湖湘文化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责编:杜英杰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