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托尔自然保护区和文化历史区旅游攻略-科托尔自然保护区和文化历史区必玩景点

旅游达人
科托尔自然保护区和文化历史区

科托尔建立于公元7世纪,历史上是一座有名的贸易与航海城市,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尽管自从中世纪以来遭受了地表剧变,但还是保留了中世纪的痕迹。

除了城墙和大门构成了该定居区的第一个遗迹之外,许多罗马-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教堂、教堂和宫殿,表明了科托尔过去中世纪时期的罗马、拜占庭、以及巴尔干和西欧痕迹。科托尔自然和文化历史中心由海湾边上的许多遗迹构成,这些遗迹因其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和在城市中的布局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科托尔海湾地区这些城市的成功合并,其遗迹和文化财产的数目、质量和多样性,加上其独特可靠的保护,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整体效果。科托尔和佩拉斯特是关于小城市规划的最具特色的并得到可靠保护的证据之一。

权威方案!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存何如保护和利用?

《镇江市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于2017年12月26日获得了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简介

1

规划范围

包含保护范围和规划研究范围两个层次。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为伯先路-京畿路两侧文保单位、传统风貌建筑较为集中、空间格局保存较为完好,需要严格控制的范围,北至广肇公所巷、南至京畿路-宝盖路、西至云台山东麓、东至贾家巷,用地面积为3.46公顷。

规划研究范围:北至大西路,南到宝盖山,西临云台山,东至贾家巷,总用地面积为15.09公顷。

2

规划原则

1、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2、民生为本、融合发展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3

规划目标

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遗存,引入公共活动和现代功能,规划集旅游、休闲、文化展示、商业服务、居住为一体,体现街区民国特色风貌,展现镇江民国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最终形成内部居民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外部体现镇江民国文化的旅游商住混合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

4

主要内容

1、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与价值

(1)历史文化特色

①沿长江城市“山-街-巷(里)”空间形态典范

以伯先路、京畿路为轴线,大西路、宝盖路、山巷围合,形成延伸至山体的巷道,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状街巷里弄肌理、“两山夹一街”的空间形态。

②特色鲜明的民国公共建筑、传统民居体验区

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建筑特色鲜明,包括以广肇公所、包氏钱庄为代表的中式传统建筑,以蒋怀仁诊所、老邮政局为代表的西式建筑,以大兴池、红卍字会旧址、屠家骅公馆、镇江商会、内地会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建筑等多种类型。

街区内的传统民居则以三合院,即“三间两厢一天井”的型制为典型代表,包括东长安里、吉安里、吉庆里等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以江南为主,局部南北风格交融,不但参考了上海早期的里弄建筑式样,还有徽派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的特征。

③民国时期多元化文化的见证地

伴随地区发展,街区内的公共(公共事业、办公、医疗)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名人公馆等多元的产业功能建筑发展,见证镇江城市经历渡口时代、运河时代、长江时代、铁路时代的发展历程。

(2)历史文化价值

①历史价值

镇江近代的开埠历史、民族工商业的兴盛历史奠定了伯先路历史街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伯先路街区的更新演变见证了镇江老城区的发展史,也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外部体现。

②文化价值

街区遗存丰富,承载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名店、老字号、民俗文化等),具有相当重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价值。

③景观价值

历史形成的“山——街——巷(里)”的空间及街巷格局清晰,伯先路、京畿路两侧拥有比较完整的民国商业街的特色风貌和建筑空间格局。相当一部分街巷的界面保存着传统风貌,建筑类型丰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共存,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④旅游价值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功能整合,镇江的三个历史街区自成特色,形成合力,具有巨大的内在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价值。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1)特色定位

民国商贸文化建筑集中、街巷格局清晰的历史文化街区。

本街区规划以“商”为特色,引入文化、展览、餐饮休闲、旅游服务业等新功能,体现民国街特色风貌,展现镇江民国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

(2)保护与利用

将街区保护要素分为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针对每一具体要素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对重要建筑遗存的利用方式提出规划引导,同时对地方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提供物质空间支撑,实现传承。

5

规划实施引导

政府主导,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实现渐进式改善。

1、人口与建筑引导

采取“可走可留、可修可换”的人口与建筑引导政策,适度疏解街区人口,调整优化街区人口结构。

按照公有产权住宅、公有产权非住宅、私有产权住宅、私有产权非住宅等不同类型制定相应政策。

2、产业发展引导

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开展各种不违背街区保护原则的经营活动,引导老字号店铺和特色手工艺的恢复与进驻,引导利用富余空间开设家庭旅馆,推动与街区文化特色及产业定位相符合的手工业、休闲商业、民宿客栈等商业的发展,鼓励在街区内创业、创新。

3、建设控制引导

采用如奖励引导(容积率、绿化率)、异地补偿等技术手段;对提供公共空间、延续历史文脉的建设予以奖励;缩小土地批租规模;开发者可选用不同建筑设计师按先后次序、互相协调的原则进行设计,尤其加强对首批进入建筑设计师方案的控制、审批等。

附 图

1. 保护范围划定图

2. 历史遗存分布图

3. 建筑年代评定图

4. 建筑层数分析图

5. 建筑质量评定图

6. 建筑风貌评定图

7. 建筑功能评定图(初始功能、现状功能)

8. 空间格局保护规划图

9. 街巷保护规划图

10.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图

11. 用地规划图

12. 规划总平面图

13. 街区鸟瞰图

附 表

来源:镇江市规划局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迹,彰显沙坪坝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卫中心

沙坪坝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它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

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于一炉

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岁月为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

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让我们透过

那些老建筑、老故居

回望沙坪坝的往日故事

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吧~

1

沙磁文化遗址篇

时光回到1936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在《重大校刊》发表《理想中的重庆市文化区》一文,首次提出在沙坪坝建设重庆市文化区的设想,两年之后,沙磁文化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大创举。

当时的沙磁文化区云集国立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医学院等18所高等学府,以及全国八分之一的大学生,呈现出名师荟萃、校舍林立、书声琅琅的教育文化的繁荣景象。

重庆大学建筑群

七七抗战大礼堂

重庆大学A区后校门旁,一栋黄色墙体、灰色瓦顶的老建筑立在几棵大树下,这正是已历经近80年风雨的原国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去年,历经8个月,七七抗战大礼堂已修缮完毕,重新启用。

重庆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立中央大学(现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前身)西迁重庆,重庆大学拿出沙坪坝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国立中央大学建校舍使用。从1937年至1946年,重庆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携手办学,两校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这期间,因办学需要,七七抗战大礼堂启动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学返回南京后,七七抗战大礼堂留给重庆大学作为礼堂使用。

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重大A区校园内,建于1930年至1933年,属于中式建筑风格,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战时期,它见证了沙磁文化区诸多重要事件。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理学院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举行,会上宣告“沙磁文化区”成立。1939年3月,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女同学联合邀请邓颖超来理学院演讲。1939年5月5日,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后,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于同年9月18日在理学院召开,会议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

工学院

如果漫步重庆大学A区校园,沿着嘉陵江的临江路走,可以看到一座用条石砌筑、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它便是重庆大学工学院楼。

目前,这栋楼已作为留学生教学楼。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至1935年建造,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西方建筑师莫利生设计。

文字斋

重庆大学A区内的文字斋,属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建筑面积873平方米。

据介绍,文字斋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是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寅初亭

重庆大学A区内的寅初亭也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1937年,马寅初创立重庆大学商学院,1940年因揭露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权贵大发国难财遭软禁。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津南村

津南村位于渝碚路街道汉渝路社区,重庆南开中学内,始建于1936年。1938年7月,张伯苓担任第一届国民参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的津南村。同年底,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重庆,也把重庆南开中学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阵地之一。

2

名人故居遗址篇

抗战时期

文、政、商三千巨擘涌入重庆

给山城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沙坪坝曾是众多中外学者

和名流大家驻足和生活过的地方

如今,这里众多的名人故居

将带我们重温历史峥嵘岁月

1.傅抱石旧居

2018年,在沙坪坝区西永街道香蕉园村发现了著名画家傅抱石在重庆的寓所。根据记载,从1939年4月开始,傅抱石及全家居住于沙坪坝金刚坡下民居当中。此后的7年零6个月时间里,傅抱石便一直在此生活,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斋”。

在此生活的这段时间也是傅抱石艺术实践的飞跃时期,是其成就显著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很多代表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在此先后创作出《潇潇暮雨》《万竿烟雨》《丽人行》《屈子行吟图》等多幅经典作品。

2.冰心故居(潜庐)

此旧居位于歌乐山停车场,又称“潜庐”,《小橘灯》散文中那盏“小橘灯”,照亮的就是冰心返回“潜庐”的山路。冰心抗战时期寓居于此,寓所为一栋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3.冯玉祥旧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西北,为晚清普通巴渝民居,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冯玉祥1939-1945年曾在此居住。

4.郭沫若旧居

此旧居位于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从歌乐山往西翻过金刚坡,在路边有一栋精致的川东民居,便是郭沫若旧居。民居建筑风格为晚清的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这四合院命名为“全家院子” 。

5.张治中旧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抗战期间,著名爱国将领、“和平将军”张治中曾在此地居住和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址曾作为该村小学用房,2008年1月,旧居经过近一年的修缮后,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6.林森旧居

此旧居位于山洞街道林园甲1号,1938蒋介石修建官邸送给林森居住,林森入住四年车祸去世,之后蒋介石收回扩建。蒋住1号楼(中正楼),2号楼是1944年蒋专为宋美龄修造,称美玲楼。另有作为重庆的舞会中心,宋美龄曾经在这里亲自招待过马歇尔将军跳舞。

7.杨森旧居

此旧居位于山洞街道平正村53号,1938年建,现为十五中教室宿舍。

8.范绍增故居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山洞平正村,绰号“范哈儿”的范绍增早年曾参加同盟军,后以袍哥首领参加护国战争。

9.孔祥熙公馆

此旧居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森林公园桂花湾17号,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时期,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工商部长、行政院副院长等职务的孔祥熙曾在此居住。

3

红色文化遗址篇

让我们带着对先辈们的崇敬

重走沙坪坝几处红色文化遗址

去缅怀我们的先烈

去寻找自己的初心

林园

林园坐落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的峡谷中,背倚青山,前临老成渝公路,后靠古庙新开寺,峰峦叠翠,风光优美。是中国当代史上国共两党“重庆谈判”重要纪念地。

林园里有一处重要的遗址——谈判桌。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蒋介石于当日晚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至林园,为其接风摆宴。29日清晨,毛泽东在花园散步,于小礼堂前林荫处与蒋介石不期而遇,两人便就近在一张石桌边对坐交谈。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坐落在此,2013年3月,林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占地698平方米。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主要由集中营旧址、烈士群雕、烈士诗文碑林、大型浮雕、烈士墓、陈列总馆组成。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大型浮雕《不朽》坐落在阅兵场的东部。浮雕北面便是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占地面积1159平方米,基本陈列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以490张图片、108件实物和重庆“11·27”大屠杀半景画,详细披露了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黑暗凶残的内幕,生动翔实地介绍了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

渣滓洞

而位于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由于小煤窑三面环山,地势隐蔽,1938年开始国民党特务机关将这里改造成秘密监狱,用来关押和迫害革命者。关押在渣滓洞监狱里的人员,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最多时达300多人,被人们熟知的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烈士就曾被关押在此。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前,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白公馆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松林坡南山下,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1939年被戴笠看中,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关押着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这里曾关押过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廖承志、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200多人。1988年,白公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向社会和群众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

4

其他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力厂旧址位于下土湾6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38年电台开始播音,曾是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短波电台,国外记者利用这个电台转播、传真、发稿。日军深感头痛,谑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为避免日机轰炸造成过大损失,电台各重要部门分设城中各地:电台总部及播音部设在上清寺,信号发射台位于小龙坎,收讯台设于歇台子,而土湾则为电力厂。

电力厂旧址为一栋石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架的防御工事,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现为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申报重庆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复兴寺(沙坪坝博物馆)

复兴寺原位于虎溪街道复兴寺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嘉庆年间、民国曾两次重修。

复兴寺座西向东,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整组建筑前后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别为前殿、正殿、后殿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复兴寺古建筑建设的沙坪坝博物馆,将摒弃“求大、求全、求新”的弊病,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立足保护和利用,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寺具有川渝地域特色的古建筑打造为古建类园林式博物馆。

陈氏洋房

陈氏洋房位于沙坪坝区凤凰镇威灵寺村,是外来文化融入巴渝建筑风格的代表,这个神秘城堡距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是重庆近郊仅存的一座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砖混中西合璧式建筑。

2009年,陈氏洋房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与凤凰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拨付陈氏洋房整治专项经费10万元,整治洋房石朝门道路进出违章建筑。2016年11月,陈氏洋房抢救修复工程正式进场施工,分陈氏洋房本体及外围墙修缮工程和外墙防风化及灰塑装饰修复工程两阶段实施,如今正式对外开放。

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文化,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被赞誉为“小重庆”。

寻历史遗存,看红色遗址

访名人旧居,看沙磁过往

随着这些珍贵的文化景点

被重新发掘和修葺

一幅城市的历史文化

脉络版图愈发清晰

这些历史遗存下来的珍藏“古色”

为沙坪坝文化长河

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让沙坪坝的人们

不断汲取着充盈的人文内涵

主编 | 蒋频 责编 | 庹世超

编辑 |张睿、李劲松、金永元

来源 | 整合自重庆慢新闻、走遍重庆、且歌且乐沙坪坝

哈尔滨有个“隐秘”景点,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丨等你打卡~

说起哈尔滨的旅游景点,

你能一口气儿说上几十个,

但这个地方你可能没去过,

甚至没听过,

它就在那安静地接受岁月的沉淀,

等你来~

石公祠

石公祠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1号,省四院院内距文庙1000米,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是二十年代的驻呼兰陆军中将绥海镇守使石德山将军逝世后建造的祠堂。

以上介绍来自呼兰区人民政府官网

跟着视频先睹为快

↓↓↓

01:33

视频来自呼兰电视台

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洗礼

市资源和规划局于近期组织编制完成了

《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目前该规划处于公示阶段

依据《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该街区位于呼兰老城区南部,呼兰河以北、萧红大街以南,邻近萧红故居。具体范围是西至南二道街,北至萧红大街,南至自然陡坎,东至百舸路,占地面积26.56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包括呼兰文庙、黑龙江省结核病医院建筑群、石公祠及钓台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占地面积为9.25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7.31公顷。

规划定位↘

集历史文化展示和康体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建筑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

严格保护特色风貌建筑的原立面形式,保护原有树木和整体环境,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强度,减少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影响,同时规划还将整治区域内不协调的建筑;建筑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风貌相适应。

该街区内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依据文物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保护街区所有的古树名木,同时保护自发形成的多样性的绿化方式。

石公祠

方位坐北朝南,东西长12米,南北宽9米建筑面积为108平方米,建筑高7米,面阔3间,进深3间。

建筑风格为中国二十年代三间厅堂式结构,西式砖混结构建筑风格。在建筑物的前脸女儿墙处雕筑三个字“石公祠”。

在距离石公祠南15米处有砖混结构的中式牌坊一座,错落单檐,四柱三门式。牌坊系用砖沙面水泥构成,无一木一钉,酷似石砌。正南面上端中间檐下铸有“带砺河山”四字。牌坊表面无雕画彩绘之渲染,结构严谨,做工考究,完全是中国古典式风格。牌坊前左右各有一座石碑。左为“石得山生平碑”,碑为花岗岩质。右为“大总统嘉奖令碑”为当时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颁。

在石公祠周围有一堵用青砖砌成的院墙,总面积为1056平方米。

网络配图

待春暖花开,疫情消散,

让我们去打卡吧~

记者 李赫

综合呼兰区政府官网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郭启迪

审核:张雷

精彩内容